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钟振振:清诗新解(14)
过文信国祠同舫葊作
[清]赵翼
三百年来养士恩。故应末造泽犹存。
半生声伎勤王散,一代科名死事尊。
满地白翎人换世,空山朱噣客招魂。
笑他北去留承旨,也是南朝一状元。
关于“满地白翎人换世”
黄寿祺先生等《清诗选》:“白翎,指元人。《辍耕录》:‘白翎雀生于乌桓朔漠之间,雌雄和鸣,自得其乐。世皇(元世祖)命伶人顾德闾制曲以名之。’元末张宪《白翎雀》:‘白翎雀,乐极哀。节妇死,忠臣摧,八十一年生草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23页)
按:元人灭宋,只是夺取了汉人的江山与统治权。蒙古族是少数民族,人口并不多,也未大规模地向全国移民。因此,说“满地白翎”即“满地元人”,似不甚确。
这里的“白翎”,或应指箭尾的白羽。
唐李贺《长平箭头歌》诗:“漆灰骨末丹水砂。凄凄古血生铜花。白翎金簳雨中尽,直余三脊残狼牙。”
明胡奎《长平箭头歌》诗:“古苔蚀血铜花青。千年金簳摧白翎。”
李蓘《赠邺下王大刀挥使维藩歌》诗:“大白翎饬箭尾长,双鞬绣插兰觔挽。”
清吴嵩梁《先礼烈王骹箭》诗:“白翎金干不可得。此物摩挲存手泽。”皆是其例,可参看。
“满地白翎”,犹言“遍地干戈”,指元人灭宋的侵略战争。
题元遗山集
[清]赵翼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语便工。
关于“两朝文献一衰翁”
黄寿祺先生等《清诗选》:“他的著作是金元两朝的文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31页)
按:在古汉语里,“文献”不仅指典籍,还可指文化世家、文化名流。
如南朝陈徐陵《晋陵太守王励德政碑》:“伟哉文献,光启中兴。”
唐张说《中书令逍遥公(按,韦嗣立)墓志铭》:“峨峨仁公。抱孝含忠。文献则足,高明有融。”
宋韩驹《送范叔器次路公弼韵》诗:“雒邑风流余此老,故家文献有诸孙。”
魏了翁《鹧鸪天·次韵刘左史光祖自和去年元夕词》:“金马溯,玉堂寻。风流文献未如今。”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三《冬日类》:“陈止斋傅良,字君举。漕湖南时作《咏雪》诗,今选二首,入‘冬日’,亦足以见乾、淳以来一时文献之盛。”
程文海《摸鱼儿·次韵谢张古愚》词:“汉江东、旧家文献,风流意气相许。”
明李延兴《送李顺文》诗:“济南李征君,累业文献旧。”
袁华《完颜巾歌》诗:“传自中原文献家。全胜白㲲小乌纱。”
清汤斌《赠李映碧先生》诗:“文献岿灵光。斗杓示景行。”
李因笃《得傅征君山信》诗:“河汾文献未全空。《蛊》上《乾》初有是公。”皆是其例。
说元好问的著作是金元两朝的文献,只是客观叙述。
而这样的客观叙述,没有意义,因为凡是跨朝代的作家,其著作都可以称“两朝(甚至更多)文献”。
只有说元氏家族为金元两朝的文化世家,元好问为金元两朝的文化名人,这才是对元好问的高度评价。
赵北口
[清]翁方纲
蟹簖湾湾罫布棋。霜空老柳照横漪。
枯萍折苇萧寥意,转胜浓云蘸翠时。
关于“蟹簖湾湾罫布棋,霜空老柳照横漪”
黄寿祺先生等《清诗选》:“说每条港湾都有蟹簖,如星罗棋布;秋柳萧疏。簖,插在河流中拦捕鱼蟹的苇栅或竹栅。罫,围棋盘的格子。霜空,木叶经霜凋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50页)
按:“星罗棋布”,星星与棋子说的是密布的“点”,用以形容“蟹簖”,似觉不侔。其实,这里是说河里的每一道湾都有蟹簖,将水面分割成一块块方格,像围棋的棋盘一般。
“霜空”,犹“霜天”,是偏正结构,不是主谓结构。
唐许敬宗《奉和元日应制》诗:“霜空澄晓气,霞景莹芳春。”
张说《和朱使欣》诗二首其二:“霜空极天静,寒月带江流。”
岑参《送王著作赴淮西幕府》诗:“月色冷楚城,淮光透霜空。”
宋周邦彦《氐州第一》(波落寒汀)词:“欲梦高唐,未成眠、霜空又晓。”
金元好问《八声甘州》(半仙亭篮舆雪中回)词:“万古霜空月,此夜清妍。”
元许有壬《金菊对芙蓉·宿程松壑月香亭次韵》词:“霜空放眼,水痕褪碧,山色添浓。”
明郭登《送潘御史克容释累赴京》诗:“霜空荐雕鹗,画省耀簪组。
华察《秋夜送户部家叔登黄阜》诗:“风叶逐归蓬,霜空起寒笛。”
清吴伟业《三峰秋晓》诗:“晓色近诸天。霜空万象悬。”
朱鹤龄《闻沈女刎死事有感作》诗:“月宇乌啼切,霜空鹤唳沉。”皆是其例。
要之,“霜空老柳照横漪”,是说霜天与老柳倒影在河水中。
关于“枯萍折苇萧寥意,转胜浓云蘸翠时”
黄寿祺先生等《清诗选》:“蘸,沾染。”(同上)
按:宋陈彭年等《广韵》卷四《去声·五十八陷》:“蘸,以物内水。”
丁度等《集韵》卷八《去声》下《五十八陷》:“蘸,《说文》:以物没水也。”
古诗词中写到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往往也用“蘸”字,其义略同于“映”。这是活用,是艺术的描写。
如唐白居易《巴水》诗:“影蘸新黄柳,香浮小白蘋。”
又《夜泛阳坞入明月湾即事寄崔湖州》诗:“龙头画舸衔明月,鹊脚红旗蘸碧流。”
宋林逋《池上作》诗:“簇簇菰蒲映蓼花。水痕天影蘸秋霞。”
叶梦得《江城子》词:“碧潭浮影蘸红旗。日初迟。漾晴漪。”
明袁华《忆昨》诗二首其一:“柳州东畔无情月,还照芙蓉蘸碧波。”
魏时敏《休息轩》诗:“亭小贮琴声,池清蘸花影。”
清王丹林《白桃花次乾斋侍读韵》诗:“流水有情空蘸影,春风无色最销魂。”
徐昭华《舟泊垂虹桥重翻吴江闺秀诗有感》诗:“吴江之水春泱泱。水边曾蘸青螺香。”皆是其例。
翁方纲这里所谓“浓云蘸翠”,用法正同。
此“蘸”字与上文“照”字相关,须细心体认。
此二句是说:这枯黄的浮萍、折断的芦苇,萧疏寥落的意境,反而胜过浓云般的一片绿倒映在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