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知足知止的汉代“贤大夫”疎广、疎受
2020-11-16 15:1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疎广、疎受是叔侄俩,在传世文献记载中,大多写成“疏广”、“疏受”,简称“二疏”。“疎”亦作“踈”,“疎”是“疏”的异体字,而“踈”又同“疏”,这里与汉字演变过程出现的大量异体字有关。一般情况下,疏、疎、踈三字可以通用,但牵涉到人的姓氏问题研究时,尤其在西汉之前直至王莽时期,“疏”字与“踈”“疎”就不可以通用。“疎”字的偏旁是“疋”,是“脚”的意思,与“踈”字的“足”偏旁为同义,故此二字实为一字。理清了疏、疎、踈三个字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对百家姓中“束”姓诞生的理解。

  而这一切,必须从了解汉代两位“贤大夫”疎广、疎受的人生传奇经历开始。

  东汉班固《汉书》第七十一卷是《雋疏于薛平彭传》,单从字面上看,这一卷的名称内容是很难理解的,原来他是:雋不疑、疏广、于定国、薛广德、平当、彭宣五个人的“合传”。

  “合传”式史家笔法,从《史记》就开始有了,《史记》中有《老子韩非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之所以能够“合传”,说明被“传”的人他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否则是不能随意拼凑合传的。《史记》与《汉书》的不同处在于,《史记》能够将合传人的姓名完整地在题目中出现,而不是如《汉书》那样只是出现姓字而已;《史记》最多是两个人合传,而《汉书》却有五六个之多。显然,《史记》的传记体例要比《汉书》合理得多,容易让人一目了然,通过题目就能找到历史上的人物。

  汉代历史有400多年,分西汉、东汉和季汉三个阶段,在西汉与东汉之间,还有一个前后达15年的王莽“新”政权。《汉书》反映的是西汉的历史,《后汉书》反映的是东汉历史,至于季汉历史,主要载于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中。我曾于2018年12月撰有《解密你所不知道的“季汉”与“三国”问题》一文,由《中国江苏网》官网正式发布,同时在《炎黄文化》杂志2019年第三、第四期上发表《习凿齿的“汉晋”正统观》一文,对“季汉”问题作了全面回答。

  由于历史都是由后人写的,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史书又是由后人印刷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汉字字体的变化与后来汉字“简化”“通假”“异体”等现象的出现,使现代汉字呈现的信息与历史原点信息有不对称现象,正因如此,高等院校才设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两门不同课程。我们在阅读史书时,如何还原历史信息,是需要读史者精心留意、敏锐研判的。就《汉书》而言,它是由东汉人班固撰写,唐代人颜师古注,今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汉书》,具有权威性的是由中华书局出版印刷发行的版本。中华书局1912年成立,其印刷“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更是后来的事。因此在重新排版印刷两千多年流传下来的《汉书》时,其文字已经与两千多年前的班固所使用的文字,在字体上存在很多差异是必然的,更何况活字印刷术一直到北宋才由毕昇发明。

  仅就前面提到的《雋疏于薛平彭传》而言,题目中的“疏”字,在班固时代还不能用于人的姓名,他的本字就是“疎”字,或写作“踈”字,而绝不可能是疏通的“疏”字。现在《汉书》中出现的“疏广”、“疏受”两位贤大夫,在班固时代或之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空内,都应该写成“疎广”、“疎受”,或“踈广”、“踈受”。否则,后来的疎广曾孙疎孟达为躲避王莽迫害,辞官归隐改姓,“疎去足”,改姓为“束”就没有文字由头和依据了。“束”姓的得姓始祖是“疎孟达”(亦作“踈孟达”),当时绝不可能写成“疏孟达”。班固的原始稿本上肯定是写成“疎广”、“疎受”,而不可能是写成后来的“疏广”、“疏受”字样。

  异体字又称“重文”,它是汉字的同义异形现象,在同一个时期,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形体而同音同义的字并存,我们称之为异体字,如“村”与“邨”、“妬”与“妒”等都是异体字。“疏”与“疎”互为异体,最早也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问世后的事,不可能发生在西汉。殊不知,作为姓来使用的“疎”字是不能被“疏忽大意”的“疏”字来取代的,因为“疎”字不仅仅是一个异体字问题,它与“束”姓的产生是血肉相联,二而一的关系。我们的《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必须对“疎”字加以注明强调:疎,用于姓时,不得作“疏”。

  通过以上文字辨析和相互转换,有助于我们对《汉书》本传记载的疎广、疎受叔侄俩事迹及后来《晋书》中相关内容的系统性研究。

  早在汉宣帝刘询时期,出生于东海兰陵郡(今山东省枣庄东南)的疎广与侄儿疎受二人曾同时在朝为官。疎广年轻时就刻苦好学,尤其对儒家经典《春秋》研究造诣很深,他在家乡收徒讲学,许多人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拜他为师,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大儒”,经学大师。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疎广被朝廷征为博士郎、太中大夫。到了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立刘奭shì为皇太子,这位刘奭就是后来的汉元帝,疎广被任命为太子少傅;几个月后,因为工作出色,辅导太子有方,疎广又很快升迁为太子太傅。

  疎广哥哥的儿子疎受少年时就跟着叔父学习儒家经典,对孔子演周礼一事更是手摹心追,一心向往之,且亦因举“贤良”而被任命为太子家令,成了太子的大管家。叔侄二人同朝为官,在地方上是名声大噪。

  再说侄儿疎受,为人聪明能干,办事谨慎周到,懂得礼仪章程,思维行动都很灵敏,加之口才好,语言表达得体,很快受到皇上重用。

  有一次,汉宣帝到太子东宫来视察时,疎受负责“迎谒应对”,接应宾客,应对诸侯。在酒宴上,疎受“奉觞上寿,辞礼闲雅”,深得汉宣帝喜欢。自从那次宴会后,皇上发现疎受也是位知书达礼、思维敏捷的难得人才,就又将他任命为太子少傅。

  就这样,疎广、疎受叔侄俩凭借学问和人品、能力,在皇帝身边工作,直接为皇太子服务,并且都享受“二千石”俸禄待遇,这在当时是极其风光荣耀的了。

  叔侄二人朝夕相伴,尽心尽力,共同辅助教导太子,除了每日给太子讲授《论语》《孝经》《左传》等典籍外,疎广、疎受还经常教导太子,将来贵为人君,一定要以民为贵,省徭薄赋,体恤下情,做一个亲民爱民的好皇帝。

  光阴荏苒,转眼五年过去了,皇太子刘奭已经长成12岁大男孩了,《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都已经很精通,辅导太子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这天,叔叔疎广对侄儿疎受说:

  “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宦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

  疎广对侄子疎受讲话的意思是说:我听说,人要知足,知道满足的人不会被别人羞辱,知道该见好就收的人不会出现差错。功成名就以后,就应该激流勇退,主动让贤,这也是符合自然法则的。我们当官已经当到这个位置上了,每个人都享受到了二千石的生活待遇,已经相当不错了。现在不如见好就收,提前退休,走出潼关,回到东海兰陵老家去养老享清福去,这应该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侄子疎受岂有不允之理,连忙叩头表示:“从大人议”,一切听从叔叔大人的安排。

  说退就退,叔侄二人立即开始着手办理申请提前退休的手续。当天,二人就“移病”递上病假条,都说身体不好,要求离开太子东宫,移居别处。这相当于先要求“退居二线”,再一步一步过渡。

  转眼三个月过去了,疎广发现皇上没有答应他们的请求,皇太子也在不断派人前来挽留。但去意已决,他们就再次递呈请辞,称自己年龄大了,身体有恙,工作精力不够,向皇帝“上疏乞骸骨”,要求彻底“致仕”回山东老家。

  汉宣帝鉴于疎广年老,疎受年龄也不算小了,实在难以挽留,也就很快下旨准请。

  为了奖赏表彰疎广、疎受二人的高蹈行为和对太子的精心辅导教育,汉宣帝特“加赐黄金二十斤”,给他们叔侄二人送上一份大礼:赠送二十斤黄金。皇太子也是师恩难忘,又以自己的名义向二疎“赠以五十斤”黄金。这种由皇帝和皇太子双重重赏的行为,在当时也是极为罕见、最高额度的奖赏了。

  疎广、疎受叔侄二人双双辞官,朝野上下,一时传为美谈,人们纷纷称赞他们二人是“高士”,是“贤大夫”。

  据《汉书》本传记载,他们二人在离开京城长安时,朝廷公卿大夫、故人邑子们都来到长安城的东都门外,“设祖道”为他们饯行;“送者车数百辆”,前来送行的车辆多达数百辆。在道路两侧,前来围观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人们无不交口称赞道:“贤哉,二大夫!”不少人一边叹息,一边流下了依依不舍的泪水,其场面是十分壮观而又感人的。

  疎广、疎受叔侄俩带着70斤黄金回到老家山东后,首先用皇帝赐的黄金开设学馆,广收门徒,但却不收学费,他们要发挥余热,为培育人才、传播儒家经典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如果附近乡民哪家出现生活困难,他们也毫不吝啬地拿出黄金予以接济。与此同时,他们是经常摆酒设宴,“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盛情邀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们共同吃喝享乐。这种现象持续了一年多时间,疎府门庭,整天就像过节一样,高朋满座,酒肉飘香,欢声笑语。

  时间一长,儿孙辈当中,有的人有些想法了,就委婉地请与疎广是“昆弟”辈、并且关系较亲较近的长者前辈们帮着出来说说话,希望老爷子能够留点黄金给他们置买田产、购买屋宇,增加财富资产。受委托的人知道疎广做事历来是心里有谱的,更何况已经是在朝廷当过大官、受的皇上赏识的人!但考虑到儿孙们的想法与请求也有一定道理,就趁老爷子开心的时候,试探着把儿孙们的想法说了出来。

  疎广听后,对那位老兄弟说:“你以为我老糊涂而不顾及儿孙们啦?我家本来就有许多房屋和田产,已经足够满足儿孙们的生活需求了。我就是要让儿孙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过平常人的生活。如果我今天把许多资产留给他们,实际上容易让他们养成懒惰的坏毛病。如果儿孙们有出息,你给他很多财富,那是在损伤他的进取心;如果儿孙们很愚蠢,你给他很多财富,那是在助长他犯过错。富裕的人容易成为众人的对立面呀!我虽然不能很好地教育好子孙们,但最起码不要助长他们犯过错,更不要遭众人的怨恨。再说啦,我现在用的黄金都是皇上和皇太子赏赐给我们养老的,我们愿意拿出来与乡里乡亲们、家人宗族们、亲戚朋友们一道共享,以度过我们的晚年,你说这有什么不好呢?”

  那位受委托的长者听了后,连连点头赞是。

  大家知道了老爷子的心思,都夸他教子有方;儿孙们听说后,也个个心悦诚服,争相陪着老人,让他们度过幸福的晚年。

  疎广、疎受二人,后来都以高龄寿终正寝。

  疎广、疎受相继去世后,乡亲们感念他们的散金善德,济贫大恩,敬仰他们的为人品德和渊博学识,便围绕他们的住宅,建筑了一座方圆三里的土城,取名为“二疎城”。人们又在其住处,建筑“散金台”以表纪念;在二疎城内,建有二疎祠,祠中雕塑二疎像,世代祭祀不绝。如今,散金台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峄yì城县萝藤乡东南,高大的土台约数十亩,台面平整见方,高出平地约3米。“二疎城遗址”已经于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关于疎广、疎受的墓葬地,根据北宋著作郞、地理学家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记载,地点在海州东海县的平山村,即今天的江苏省连云港市境内。

  到了北宋仁宗乾兴元年至景祐二年(1022-1035年),海州通判石延年(字“曼卿”)为了纪念二疎,在东海县的平山村二疎墓附近,建有“景疏楼”,当时号称“淮海第一楼”。景疏楼的墙壁中曾㠌有大量歌颂“二疎”的诗文碑刻,其中有晋代陶渊明、唐代李华、宋代苏东坡的诗文。景疏楼一直到金代还存在,金代诗人党怀英《朐山驿亭阻雨》一诗中有“景疏楼下无边水,暂濯尘缨可自由”句。明代《隆庆海州志》“朐阳八景”中,也有“疏楼夜月”一景。

  今天的山东枣庄与江苏连云港部分地区,在汉代都应该是“东海郡”的范围。在连云港的海州文庙中,建有名宦祠和乡贤祠,奉祀的五位乡贤中就有疎广、疎受叔侄俩。他们那种急流勇退、虚怀若谷、不重金钱、回报乡梓、重视教育的事迹,至今成为山东、江苏两地的美谈,是当地进行爱国主义和廉政教育的生动教材。

  疎广后裔,英才辈出,文武兼具,为官从政与治学修道,历代皆有好口碑。据《晋书•束晳列传》记载,王莽“新”政期间,疎广曾孙疎孟达在朝为官时,因反对王莽篡政,面临随时被迫害的危险。为了避难,疎孟达离开朝廷后,举家从东海郡徙居至沙鹿山南(今河北省

  大名县

  境内),隐姓改名,“去疎之足”,改姓为“束”,以“束孟达”之名面世。从此,束孟达也就成了百家姓中“束”姓的得姓始祖。

  束孟达的后裔中,在古代最为著名的当数晋代的束晳,《晋书》专门为之列传。束晳是西晋时期被朝廷及学界誉为最为好学、最博学多闻的人。西晋太康二年(281年),位于今河南境内的汲郡“竹书数十车”的竹简被盗问世,是束晳对这批出土竹简文物进行了“随疑分释,皆有义证”,束晳是这批竹书解读的第一人。束晳也曾为《诗经》六篇有目无文的“笙诗”进行“补亡诗”,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们通过对汉代疎广、疎受两位贤大夫生平事迹的了解,深切感受到儒家传统文化在汉代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同时从文字学角度,使我们进一步知晓:疎束为同一个血脉,疏疎为同一个音义,疎踈束三字为同一个所指,今天的疏束二姓是一家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此可见一斑。只有当你潜心认知、学通弄懂时,敬畏、传承、弘扬之情必定会油然而生。

  束有春

  2020年11月15日于金陵四合斋

标签:疎广曾孙;疎;叔侄;皇太子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