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让“流动的文化”熠熠生辉 ——访省政协委员郑晶
2025-01-18 18:1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梓扬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1月18日上午,江苏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首次组织开展“委员通道”集中采访活动,来自6个界别的6位政协委员与记者面对面交流。大运河是不息的历史,是流动的文化,新时代应如何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新风貌?江苏省政协委员、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就“利用新兴技术有效提升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播力”的话题回答记者提问。

郑晶(赵亚玲 摄)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下称“中运博”)作为国内首座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社会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运河主题博物馆,借助新兴技术突破传统运营模式,打造沉浸式、互动式、便捷化的数字化体验平台,全方位激活大运河文化元素,用实际行动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门票一票难求,这表明‘博物馆热’持续升温。”郑晶给出一组数据,2024年,中运博推出了24个临时展览,开展社教活动达5352场,接待线下观众近460万人次,云端打卡观众达4.4亿人次,开发上新1000余款文创产品,文创业态总营业额近1.2亿元。“我们立足丰富的大运河文化资源,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将发生在江苏大地的运河故事进行数字转译,为大众打造文化体验和文化记忆,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打卡,推动’文旅流量’变为“消费增量”,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节假日在馆巡查时,郑晶经常看到许多亲子家庭来馆参观。采访中,郑晶向大家分享了一次记忆深刻的巡查:“有一次我看到一个约10岁的小姑娘,她拿着本子认真地记录展品的介绍文字。我走过去夸赞她认真,她有些害羞地笑了笑,说这已经是她第4次来我们馆了。妈妈在旁边说,他们一家人都爱来这儿,又能长见识,又能享受美好的亲子团聚的时光。这样的场景,说明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的空间,更成为了亲子互动、家庭共享文化体验的好地方,这也是我们博物馆人的骄傲。”

  随着科技发展,数字技术在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传播以及沉浸体验和交互设计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给观众提供更优质更创新的服务,中运博近年将数智技术融入展览展示,依靠观众与科技之间的互动实现知识的流动,打造了诸如5G大运河、沙飞船、“河之恋”等多元化沉浸式体验空间,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喜爱。节假日期间,2号展厅的沙飞船区域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8号“河之恋”展厅,孩子们穿梭在流动的声、光、影中,整个展厅成为了欢乐的聚集地。

  “观众们这么开心,也是对我们博物馆人的最好反馈。”郑晶表示,未来,中运博将进一步创新运用数字化技术更好地运营博物馆、传播大运河文化。一方面,不断优化博物馆的运营管理,借助大数据分析观众需求与行为,精准调整展览内容与形式,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深度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通过更先进的沉浸式展示展演方式,将大运河文化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具象阐释出来,生动展现大运河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让更多人全面深入地了解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记者 张梓扬

标签: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博物馆
责编:张梓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