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古动脉孕育璀璨无锡
——专访江南大学教授、吴文化江南文化研究专家庄若江
无锡,素有“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之美誉,依托贯通南北的运河,这座城市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古运河像一条记忆的珠链,串起了无锡悠远的文脉,见证了城市文明的演进。近日,江南时报专访江南大学教授、吴文化江南文化研究专家庄若江。专访中,庄若江讲述了城与河相生相伴、共生共荣的脉络与故事。
江南时报:江南运河是江南水道的干流,也是连通长江、太湖的枢纽。作为江南运河流经的重要城市,您认为古城无锡如何依托运河实现“城河相生”?
庄若江:江南运河是整条大运河航运条件最佳的区段,自隋朝全线贯通以来,基本未发生过断航。运河无锡段处于江南运河的中段,平畴沃野,地势平缓,运河的通畅指数高,航运条件优良,不仅占据了“南北之会冲”的有利位置,也因得到大运河的滋养、带动,而不断推动城市的发展,获益匪浅。
无锡城河,最重要的当数贯穿南北的城中运河,清代以来也称“直河”。孙志亮先生在《保护传承利用中国大运河》一书中指出:“无锡城市从规划到建设都离不开运河。无锡城的命运,早在建立之初就与直河深深地交织在了一起。”正是城中直河与其他河道一起,划定了无锡老城的基本格局,使之别具特色,与众不同。无锡老城不是通常的“棋盘式”格局,它形状特别,方中带圆,形似龟背,所以老城区被人们称为“龟背壳”。西汉置县之初,无锡就是以直河为中轴,逐渐向东西两侧发展,运河不仅提供城中生活用水,也是出行通道,弓河沿着城墙流淌,还充当了护城河的角色。
早在元代之前,弧形的护城河就被称为“弓河”,城中直河称为“弦河”。九条“箭河”形似搭在弦上的九支箭,无锡城因此有了“一弓一弦九箭城”之说。据元《无锡志》,“弓河,本旧县之罗城濠也”,也称东河,或城东运河,“由东门而南,出度僧桥,通运河,如弓之背,故号弓河”。在这些城河中,城中运河贯通南北,连接无锡南北两座城门,地位最为重要。其一,城中运河一直是无锡城的中轴线,千年以来,城区向运河两侧扩展延伸,但中轴地位始终未变。清雍正二年,无锡县被析为无锡、金匮二县,这条城中直河又被作为县界,直河以西为无锡县,直河以东为金匮县。其二,城中运河是最重要的水上通道,隋唐以来舟楫连绵,川流不息,是沟通城内外的重要水道,北往可达江阴、常州,南去经新安可抵苏州。明嘉靖时期,无锡为抗倭关闭南北水关,城中运河又成为城内交通的干河。其三,作为城市中轴,最早出现在城中运河上的大市桥、中市桥、南市桥,是无锡最早形成的市场。两岸建筑鳞次栉比,人流稠密,商市聚集,始终是无锡城无可取代的商贸重地,也紧密联系着北塘、南长两大码头经济重镇。
城中运河,自无锡建县始一直与这座城市相依相生,镌刻着许多城市历史的重要印记。
明清以降,无锡“四大码头”名声远播,即米码头、布码头、丝码头和钱码头,百业繁荣,成为近代民族工商业崛起的重要基础。无锡也是远近闻名的“书码头”,民国初期,码头附近的书场多达30多家,高峰时全城书场多达70余家。书场里都是人头济济,座无虚席,故有“一河灯火,十里曲声”之喻,被誉为“江南第一书码头”。今天城南古运河大公桥堍还有一座当年的书码头——和平书场。
民国时期,民族工商业崛起,无锡运河沿岸陆续出现了大批厂房、商铺、堆栈、仓厅、茶楼、酒肆、书场和钱庄,城中运河既是老城区最重要的水上通道,也是千百年来的熙攘之地。
江南时报:近代无锡民族工商业崛起,城市发展迅速且繁荣。请问无锡是怎样通过运河实现经济输出,带动城市能级提升,为长三角乃至全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作出贡献?
庄若江:运河之于无锡意义重大。无锡位于运河“南北之会冲”,水上交通优势突出,没有运河的通达,就没有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江南运河穿越的城市很多,不仅无锡,还有丹阳、常州、嘉兴、杭州。运河环绕的城市也有很多,如苏州、湖州、镇江,还有大批的江南城市,如金坛、溧阳、宜兴、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都或多或少因为运河的滋养而逐渐繁华起来,这些江南城市形成了一个引人瞩目的璀璨“城市圈”。
相比而言,无锡是受益最多的城市之一。在太湖流域(明清时期的八府一州)的60个县治中,无锡是唯一升级为地级市的县,依托运河成为名副其实的“工商强市”。20世纪前半叶,除个别灾害年份外,江南运河基本保持畅通状态。这一时期,也是无锡民族工商业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
民国时期是无锡经济崛起最快的历史时期,运河的通达有力促进了无锡商贸的流通发展,有效推动了产业规模的扩大与实力的提升,助力了无锡经济文化的繁荣。当时,无锡的民族工业企业大都建于运河沿岸(含干河、支河),货物吐纳、运输十分便利。纺织业、粮食加工业、储运业的快速发展,极大提升了城市的生产力,促进了无锡与外埠的人才流动、资本流通与技术交流,推动了城市的近代化转型。上世纪30年代,江苏划为四个区,无锡区下辖县多达10个,曾统辖今属苏常沪的吴县、吴江、常熟、太仓、昆山、武进、嘉定、宝山。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将无锡设为“苏南行政公署”置地,正是基于无锡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大运河作为一条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既是一条重要的经济纵轴,也是一条重要的文化轴线。虽然清末废漕,津浦、沪宁铁路相继通车,但运河仍然不失为沟通南北交通和文化的重要“黄金水道”。从无锡登船,从大运河转入吴淞江(苏州河),即可抵达上海,无锡的发展就离不开上海的辐射带动。无锡素有“小上海”的称谓,民间很早就有不成文的风气:男孩子成长至十四五岁,便应离家外出,独立谋生,民间称之为“讨生活”“学生意”。他们在上海创业成功之后,纷纷回乡开厂、造屋、修路、办学,改造家乡的同时,又将许多小同乡带往上海谋生。在锡沪的互动中,城市近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上海市工商联曾对民国时期的上海实业家进行过统计,在收入名录的800余位实业家中,无锡籍实业家多达137位。无锡籍实业家在沪上被称为“某某大王”的就有八位,如荣氏兄弟被称为“棉纱大王”“面粉大王”,周舜卿被称为“煤铁大王”,祝大椿被称为“电气大王”,沈瑞洲被称为“桐油大王”……亦有资料显示,民国时在上海的中小企业家中,无锡人占比30%,超过宁波,人数为最多。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上海的冶铁行业几乎为无锡人垄断。1865年到1910年,上海祥生、和丰、瑞榕等外商船厂的打铁领班也清一色是无锡南门人。1936年,无锡本地已经拥有近65000名产业工人,数量仅次于上海;而上海企业的务工者中,无锡人多达27%以上,产业工人规模庞大,工人阶级由此诞生。
无锡运河外滩休闲街区 视觉中国供图
江南时报:作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无锡运河沿线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工业遗产和历史印记。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无锡近年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与活化利用方面有哪些新的探索、新的创造?
庄若江:无锡在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发展中作了积极探索,形成了独特经验。
2006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国家文物局和无锡市政府联合举办了“中国首届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会上通过了重要决议《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由此,无锡也成为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发轫地。
自20世纪末起,无锡编写了《无锡工业遗产图录》《无锡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确定了重要遗产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最早将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和利用等纳入法治轨道,并确立了“五种开发保护模式”:以茂新面粉厂旧址为代表的工业文化主题博物馆模式,以庆丰纱厂旧址为代表的综合性文化商业中心模式,以北仓门蚕丝仓库旧址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以无锡县商会旧址为代表的原址保护模式,以鼎昌丝厂、振新纱厂、开源机器厂等旧址为代表的公共文化、百姓生活配套、休闲场所改造模式,形成了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无锡范本”。
江尖公园建成于2003年,是无锡运河段的第一座开放式主题公园,也是无锡探索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第一个尝试。早在明清时期,这里就已形成了独特的商圈,米市繁盛,人流熙攘。但江尖渚四面环水、地势低洼,米市终结后,这一带成为居民区。每至汛期,渚上居民饱受水侵之苦。新世纪以后,无锡市政府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将江尖渚400多户原住民和企业悉数搬迁,并通过地形改造将其打造成一座运河主题公园。公园的改造建设,充分兼顾原有地缘格局、自然风貌、历史遗存、人文特色、现代休闲需求以及运河的防洪排涝功能,打造了一个可游、可赏、可留的新型“运河渚岛”,为后来无锡运河沿岸环境改造、人文遗产保护利用开启了可资学习借鉴的范式。
“运河外滩休闲街区”是又一个利用工业遗产改造成功的典型案例。它的前身是1948年荣德生创办的“开源机器厂”,1952年完成公私合营后更名为“无锡机床厂”。2011年,该地块由国际建筑大师隈研吾担任总设计师,进行保护性开发。老厂旧址改造完成的“运河小外滩”,承载了浓郁厚重的文化,砖红色的旧厂房建筑完整保留了当年的历史信息,从老厂房延伸出来的现代建筑——美术馆、咖啡馆和各色美食餐厅,与老建筑和谐相融,毫无违和感。历史、文化、商业、娱乐的融汇,让这块片区释放出“黄金水道”的独特魅力。
2021年8月,刚开街的“运河外滩休闲街区”便入选了江苏“运河百景”标志性运河文旅产品名录。这座街区保护开发的成功,集中体现在无锡对历史文脉的保护和现代文商活动的融合上。在这里,有了现代文化的推动,历史文化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生长,从而成为运河边一处新的打卡地,城市的一张新名片。(下)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