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织造博物馆举办云南民族纺染织绣展
江南时报讯(记者 钱海盈) 南方丝绸之路的“滇韵”纺染织绣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美绫罗绸缎,在清御用织造之所、红楼文化起源地的云锦文化殿堂牵手会面,迎来苏滇民族服饰织造文化碰撞交流的千年之约。11月15日,江宁织造博物馆推出“云享霓裳——云南民族纺染织绣展”。展览由南京市博物总馆江宁织造博物馆与云南民族博物馆共同主办。
哈尼族树皮衣制作、彝族擀毡与火草纺织、苗族麻纺与蜡染、藏族毛纺、白族扎染等民族民间传承技艺,以及各民族的各类织锦和精美刺绣物件……展览围绕“纺染织绣”主题,分为“纺织之源”“纺织技艺”“刺绣精品”“印染技术”四个单元,共展出116件(套)来自云南不同民族、不同材质、不同工艺、不同款式的精美文物展品和上百幅珍贵图片资料,通过对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深入的挖掘,对长江头和长江尾两种文化现象进行探讨。
“云南各民族的服饰文化与长江中下游的服饰文化是有交往交流交融的,在款式、色调和扎染、蜡染的工艺上都有相似和共通之处。”云南民族博物馆副馆长杨松海介绍,“像云南的汉族服饰,就吸收了汉文化的色彩,也有当地彝族、白族民族服饰的符号。我们都喜欢牡丹花、菊花、长城、长江,这些元素也会在少数民族服饰上有所展现。”
扎染古称“绞缬”,是白族民间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在盛唐时期由中原传入大理。展厅中陈列的白族扎染制品清新素雅、韵味别致,翩翩起舞的蝴蝶落在布上,犹如一幅画卷。
白族扎染的独到之处在于利用板蓝根这样的植物染料进行浸染。每年10月是白族人“打蓝”的季节,收割板蓝根,制作蓝靛泥。“这样的技艺在中原地区可能比较少见了,但云南白族至今还在普遍使用,这也实证了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杨松海说。
云南民族博物馆研究馆员邱文发(秋么尔布)介绍了展厅中一件特别的树皮衣。
树皮是哈尼族用来制作服装的原料之一,采用原料是哈尼语为“贺达腊莎”,当地人称“箭毒木”“挨刀树”的特殊树种。当地人在狩猎的时候会用这种树木的汁液涂抹武器,比如刀刃、箭头等用来狩猎大型猎物。邱文发告诉记者:“后来,哈尼族发现这种树木的树皮植物纤维很细长,经过捶打之后不会撕裂。于是,哈尼族就从箭毒木树干上剥取树皮,经浸泡后反复捶打,漏出富含纤维网状分布的真皮层,留下紧密柔软的纤维,剪裁出衣服的形状,以系带打结裹身的方式穿着,有的以纽扣穿着。这件就是纽扣穿着。”
记者发现,本次展览延续了“天然去雕饰——武晓历丹青染就女性美”原创展就开始使用的盲盒概念,一个个箱匣里,摆放着多个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图片,开启探索的过程新颖有趣。
据悉,云南民族博物馆与江宁织造博物馆共同举办这次交流展,旨在以云南民族服饰为例,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服饰文化,推进江苏、云南两地的文化交流,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博物馆的力量。
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3月10日。展览期间,江宁织造博物馆还将配合展览内容推出面向多年龄层公众的社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