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国网江苏电力产业管理公司援建的水厂设备运送到位,准备安装。
眼前是绿油油的新鲜蔬菜流水,远处是高耸的云端,耳边是孩童的欢呼……5月20日,国网江苏电力产业管理有限公司帮助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利用当地平措水电站丰沛的水利资源,建造的水厂正式投运。这也是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落实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组提出的“以更大力度服务西藏和涉藏州县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具体实践。
1998年,在国网公司的统一部署下,国网江苏电力派出9人的援藏队伍,由此拉开了支援西藏电力建设工作的序幕。此后20余年,该公司共计派出19批次、227名队员奔赴雪域高原展开帮扶工作,从助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到创新实施产业帮扶,从助力管理水平提升,到帮助藏电建设人才梯队,为雪域高原的光明事业贡献了苏电力量。
坚强电网点亮高原万家灯火
“滴滴……”4月9日,国网泰州供电公司智能运检中心负责人戴永东收到国网拉萨供电公司线路工区输电运检二班唐亮发来的短视频,画面显示一架无人机稳稳升空。
西藏地区海拔高、地势复杂,人工巡检需要借助望眼镜或是爬上几十米高的铁塔,效率偏低。2019年7月,应国网拉萨供电公司邀请,戴永东率领泰州公司智能运检中心无人机巡检团队赴拉萨开展为期10天的技术援藏。
“听唐亮说,现在拉萨地区已经实现无人机自主巡检作业,只需5分钟就可以完成一基铁塔的巡检。还能够发现人眼不能发现的细小隐患,效率提高了5倍不止。”戴永东对此很欣慰。
2018年6月9日,漆炜之(中)在拉萨错那县无名湖边防供电现场,检查安全供电。
在距离拉萨300多公里的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这里的生活也在悄悄改变着。
玉麦乡地处西藏边境,地理位置偏僻、重山阻隔、交通闭塞,一度被称为“中国人口最少乡”,最少时乡里仅有3人。
2009年8月,玉麦乡才建起了第一座2.5千瓦的微型水电站,结束了没有电的历史,但这也仅仅能够保证乡民们的生活用电。冬季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水电站无法运作,取暖、做饭只能靠烧牛粪。
为了让这里的村民用上省心电、安心电,国网江苏电力援藏人员漆炜之成了这里的常客。安全、物资、进度......他亲力亲为,通往玉麦乡的路况极为艰险,山高谷深,崖壁陡峭,随时有飞石滚落。最久的一次漆炜之整整赶了两天两夜,才艰难到达。
在众人的努力下,2018年2月3日,玉麦乡电力线路全线贯通,108根电杆、15公里长的电力线路,为9户32位居民送来了“稳定电”。2020年5月,玉麦乡配电工程再次增容升级。
新时代的雪域高原,一直在创造奇迹。而国网江苏电力的一批批援藏员工正是奇迹的缔造者之一。
2016年至2017年,国网公司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作部署,按照“一省帮一市”对口帮扶模式,从人员、技术、施工、物资保障等方面帮扶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根据安排,国网江苏电力对口国网拉萨公司。
在收到任务的三天后,国网江苏电力专项帮扶组就组建完成并于当月底进驻拉萨,10位成员来自全省10个地市供电公司。为了确保按期完成任务,除了专项帮扶组的10人外,国网江苏电力还从各地市公司抽调加派临时帮扶人员约50人,点对点负责单体项目建设。
在西藏建电网,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国网江苏电力迎难而上,不但建了,而且成绩斐然。
2016年至今,国网江苏电力在西藏共计实施各类输变电工程1393项,惠及当地居民28.4万户,促进对口帮扶的拉萨县域户均容量由1.2千伏安提升至2.84千伏安,综合电压合格率由92%提升至98.87%。
“授人以渔”提档管理工作质效
国网无锡供电公司广盈集团三级协理员颜富春是国网江苏电力第一批援藏的9人之一。
初到拉萨,颜富春很震惊:“那里的电网发展尚不完善,几乎三天两头就要停电。”更让他诧异的是,由于抢修力量有限,设备也比较落后,遇到路途遥远的抢修点,可能两三天时间都难以修复。
这可不行,要尽快建立规范、尽快打造队伍、尽可能压缩抢修时间!颜富春找到部里的老职工罗布,让他牵头成立了一支8个人的抢修队,开始实行24小时值班制。为了尽可能缩短抢修时间,颜富春向国网江苏电力寻求帮助,为抢修队配备了两台抢修车、两台摩托车,并在绩效分配方面向抢修队进行倾斜。“装备好了,粮草足了”,抢修队干劲十足,抢修效率大大提升,故障修复时间从平均8个小时缩减到3.5个小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国网江苏电力援藏人共同的目标。在拉萨地区的帮扶时间短、任务重,往往只有一年半载,但他们还是提出将单纯的技术“输血”变为主动“造血”,协助拉萨公司制订全面规范的项目管理制度。
2018年6月份,时任国网盐城市大丰区供电公司物资供应分中心主任黄晓巍抵达拉萨公司,开展为时一年的帮扶工作。援藏期间,他结合江苏经验、西藏实际编制了《西藏电力公司“三区两州”配电网工程管理办法》《西藏电力公司“三区两州”配电网工程档案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同时组织多次培训,传授配网工程管理经验。使西藏公司配电网工程管理能力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
虽然黄晓巍已经回到了家乡,但说起现在的拉萨电网,建造线路的成本压缩下来了,老百姓们掏的电费少了很多,依旧很开心。他说:“在帮助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将我们江苏全面的、规范的项目管理经验带去西藏,帮助他们解决管理上的问题,也是我们的责任。”
2019年8月10日,国网常熟市供电公司援藏干部周昱(左)在林周县格桑塘现代农牧产业示范园电气配套线路接入工程方案查勘现场。
随着西藏的不断发展,拉萨电网迭代升级,为了更好的帮助拉萨地区电网建设,国网江苏电力还创新提出了“一市帮一县”的援藏新理念,组织江苏7个市公司帮扶拉萨7个县,并强化专业支撑,深入了解帮扶单位现状,系统分析帮扶需求,制定专业帮扶计划,推动运检、建设、物资、审计、外联等专业管理经验在拉萨落地应用。
在帮扶西藏的过程中,国网江苏电力着重将管理模式、标准工艺、优质服务带到西藏:引进并藏汉双译《10千伏柱上变压器台区标准化工艺图册》,推动运检、建设、物资、审计等专业管理经验有效落地;与西藏公司签订后勤保障管理服务提升协议,组织后勤管理服务培训1900余人次,完成川藏铁路拉林段供电工程后勤保障工作;开展国网系统最大规模的跨区域营销援检工作,圆满完成30万只电能计量器具检定任务,助力西藏电力营销升级……
功夫不负有心人,数据显示:国网拉萨公司2019年底分线线损合格率由初期的1.4%跃升至85.16%,成为唯一完成西藏公司下达指标的地市公司;拉萨城区网格化供电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共建设7个供电网格,68个服务片区,抢修到达现场时间缩短至30分钟。
“传、帮、带”培育电网强劲“后浪”
2019年8月11日,国网江苏电力2018-2020年度帮扶拉萨尼木县综合管理工作负责人、徐州贾汪公司援藏人员邢高远带领尼木县供电公司“雪山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帮助帕古乡中心小学完成了电锅炉的安装工作,这是“雪山共产党员服务队”成立后进行的第一次服务工作。
邢高远是江苏电力(徐州真旺)共产党员服务队的一员,2018年他远赴西藏开展为期一年半的帮扶工作,而他定点帮扶的地方就是尼木县。
西藏地区首支共产党员服务队——“雪山共产党员服务队”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户外收集垃圾、保护环境。
尼木,藏语的意思是“麦穗”,寄托着富饶丰盈的美好愿望。实际上,这个距离拉萨市只有120公里的县,却是全市最贫穷的地方。在协助尼木地区开展电网建设、管理的同时,他还协助尼木县供电公司建立了西藏地区首支共产党员服务队——“雪山共产党员服务队”,并牵线帮助该服务队与“真旺共产党员服务队”签订共建协议,完善服务规章等制度建设。
不管是当地的藏民还是拉萨公司的同事,每一个人都牵挂着国网江苏电力一批批援藏人的心。
去年5月,国网江苏电力最新一批援藏干部王爱军来到拉萨,担任国网拉萨公司副总经理一职。刚一上任,王爱军就结合培育新员工的工作经验,在拉萨公司现有班组“师带徒”的基础上,起草了《青年员工“双导师”制培养方案》,试行“一名援藏帮扶人员担任数名一线员工的职业导师”培育模式,通过“职业导师”与“学员”定期交流、互动,帮助、引导其制定个人五年成长成才计划。
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国网江苏电力充分利用自身在专业管理方面的优势,依托援藏人员广泛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技能和丰富工作经验,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科学安排多岗位、多项目、多层级的学习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注重“边做边教”,帮助西藏电力培养优秀人才,持续增强西藏电力自身“造血”能力。
国网西藏电力电科院员工——满族小伙儿梁海东如今已经独挑大梁,三个月前他还在为短时间完成多套光伏设备抽检而发愁。
而他的“解惑人”正是国网江苏电力2020-2021年度援藏人员曾飞。
光伏扶贫作为国家推进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为切实解决好4万余户西藏离网地区群众用电可靠性低的问题,西藏电科院邀请包括曾飞在内的3名技术专家开展短期技术帮扶。曾飞知道,“外援”治标不治本,给予本地同事们帮助才是他此行的重中之重。
面对梁海东的困惑,曾飞决定稳扎稳打:“遇到这样的问题先搜集所有的国标、行标,然后制定检测方案,调研所需试验设备和仪器,同时多请教检测方法,进行平行对比。”
师傅倾尽全力教,徒弟认真努力学,仅用两天时间,梁海东就完成了全套检测方案……在援藏的短短三个月内,曾飞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梁海东,也见证了他的迅速成长。
近年来,国网江苏电力认真落实国网公司援藏工作会议部署,共组织师资力量赴藏开展培训,助力技能鉴定和人才评价;完成57名西藏代管县公司负责人及540名新入职高校毕业生培训工作。同时,帮助西藏公司6名领导人员、83名青年骨干赴江苏实践锻炼,不断在电网发展、优势转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上添精彩,为西藏和涉藏州县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章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