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能源技术的发展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如何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让科技成果不断从“象牙塔”走向“生产线”?10月25日,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办的“2024产学研融通创新活动”新型电池专场现场活动在上海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等专家出席。活动以“共筑电池生态 共享产业机遇”为主题,探讨和交流新型电池的应用场景、技术难题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展示典型案例应用以及相关成果转化落地情况,搭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交流平台,赋能基层科协组织建设,推动新型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前沿技术发展,促产学研融通创新
2024产学研融通创新活动作为中国科协服务企业创新的品牌活动,聚焦国家重点发展产业,以突破产业创新链、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及共性问题为主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前行之路。”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上海绿亮集团董事长方加亮致辞表示,新型电池专场活动更像是一台精准的导航仪,高度聚焦企业科技创新需求,通过发表、供需对接、成果展示等形式,有效解决项目成果在产业园区成功转化落地。
“这两年,增程式电动汽车以100%+的速度增长,几年前,我在《增程式电动汽车未来前景无限》中的预测现在看来成真了!”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带来《研发中的两类新型安全高比能电池》主题演讲,期望两类新电池在今后也能加快发展。
“大家都知道锂离子电池是从锂电池发展过来的,从锂电池到锂离子电池是重大的科技进步,推动了移动通讯、储能、电动汽车等产业的大发展。”杨裕生以“提高比能量是电池的永恒任务”为开头,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两项新型高比能锂离子电池——全固态锂电池和硫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并提出“电池必须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不可片面追求高比能量。
随后,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李文荣在《锂离子电池现状与展望》主题报告中认为,未来五年,锂离子电池都会呈高速增长态势;未来十年,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路线基本分为两块,即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为代表的固态电池。李文荣清晰地阐释了锂电产业趋势与发展路径,并欢迎厂商跟其进行合作、对接。
头部企业引领,“科创尖兵”亮剑
从“研”到“产”,一个个新型电池科研成果的落地离不开头部企业的引领。
宁德时代是全球领先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商,企业高级项目经理占懿在《宁德时代的创新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策略》中表示,作为新能源锂离子的一员,推动清洁能源转型,实现社会更好发展,是企业的美好愿景。“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的快充产品神行PLUS,可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运用超电子网的正极技术、石墨的快离子环技术、超导的电解液方案、高孔系的隔离膜等,造就出这款被市场所青睐的产品。”占懿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引领科技发展,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快、更好、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行。
现场公布了16个“产学研”结合的优秀案例,充分展现出新型电池及储能相关的技术和产品在不同领域的创新应用。案例代表江苏众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陈雷在《硫酸铁钠的商业化进展》中设问,在现在锂电价格如此低的情况下,钠离子电池是否还有前景?他表示,依然看好钠离子电池的未来发展。一是钠离子电池发展可以解决现有电池电化学体系过于单一的问题,从资源安全角度出发符合国家战略需求。二是新能源市场非常广泛,钠离子电池可应用的场景也非常多,尤其在倍率性和低温要求较严的应用场景,钠离子电池完全可以占有一席之地。
西安星源博锐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储能市场总监骆辉作《工商业储能安全防范与光储充投资分享》报告,提出储能安全要从电芯和系统等维度去防范,从前期的充电网、数据获取到不合格数据的筛选,把异常订单筛选出来再充电,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光储应用方面,作为有着25年电力电子积累的公司,不论是大功率产品实现群充,还是小功率产品满足目的地充电,星源博锐均有较为成熟的应用场景。
再优秀的案例要落地应用才有意义,为持续提升产学研融活动的影响力,为新能源电池产业提供专家、学者、企业交流的机会。当天,在2024产学研融通创新活动新型电池项目组的指导下,由泰州东部新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上民投(上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引链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新能源电池产业交流服务中心并揭牌。
锚定科技创新“策源地”,推动行业扬帆出海
如何打通科研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推动行业扬帆出海?揭牌仪式后,来自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就“动力电池新未来如何发展”议题进行了精彩纷呈的“融通对接”,分享他们的真知灼见。
北京电源行业协会深耕电源和电池产业领域20多年,副理事长孙京伟分享了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关于“人民币与中国电能挂钩”的议题。“人民币脱钩美元,锚定电能,即一元人民币等于一度电来进行外汇牌价结算,对包括新型储能电池的电能产业来说,在国际上将占据更高起点和发展考量。我们也特别关注这个领域,为中国服贸会再续新篇,举行‘泛非商业论坛’签约仪式,签署‘一带一路’新能源与电源技术装备战略合作,在完成人民币国际化结算方面作出探索。”孙京伟说。
“今年年初电力行业的总投资增速为9%,到年终预计为11%,已经是超预期,明年可能会再超预期,证明国家在电力等新能源行业的投资是巨大的。”作为民营投资公司,上民投(上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季杨帆表示,公司密切关注头部企业的技术发展,锚定整个行业上下游的产业链投资机会,与此同时,更加关注柔性制造及兼容制造企业,认为这样的企业会带来更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作为国内充电行业的领军企业,科大智能(合肥)有限公司长期专注于充电桩、换电站、储能等系列产品的研发应用,总经理何刚从充电产业角度分享其对动力电池面临的发展机会的见解。
“从场景角度看,大部分私家车是目的地充电,特点是便宜、便捷;另一个是到公共充电桩充电,特点是快速。电池要做到高倍率充电就要做好技术升级,也必然会提高成本。但相关数据可知,百分之七八十的车主都会选择目的地充电(慢充),因此,电池成本做低是将来的发展机会。”何刚认为,从技术角度研究,怎样不增加成本的同时把充电倍率提上去是未来努力的方向之一。
在“企业出海”的浪潮下,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产业选择“走出去”,跨国车企也纷纷提速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市场格局。
“出海有去美国的、有去欧洲的,但我认为在东南亚是最好的出海着陆点。”季杨帆说。何刚表示,科大智能与上民投不谋而合,东南亚、中东及南美等欠发达地区对中国电动汽车需求量较大,企业的主要出货量也在这些地区。
泰州东部新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全指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正逐步在各行业的研发与应用方面走向世界前端,也势必会将市场从第三世界国家向更高世界国家的迈进。产业培育最鼓励的出海是技术出海,希望大家不要在固有的赛道和技术路径下过多卷成本、卷营销,应该把眼光放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发达技术上去,将先进的研发、设计、理念引进来,再用国内先进的供应链和完备的装备制造能力打出去。
本活动由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办,由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联合会,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泰州市海陵区科协,泰州东部新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由海门港新区管理委员会,上海引链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铧犁教育进修学院,上海绿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民投(上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东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协办。以期促进产学研各界深度合作,加快推动新型电池各领域技术突破和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