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亲”荟萃四大古都多彩魅力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9月25日晚,南京市文化馆四楼大剧场里,歌曲《华夏》拉开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古都荟金陵 礼赞新时代’四大古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交流演出”的帷幕。这场由中国文化馆协会指导,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南京市文化馆承办,北京市文化馆、西安市文化馆、洛阳市文化馆共同协办的文艺系列活动,将北京、西安、洛阳、南京这四个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都聚齐,展现四城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南京掀起一场古都文化交流热潮。
非遗展品
四大古都同台,
尽显多彩文化魅力
明城墙、秦淮河、夫子庙……来自南京市文化馆的节目男声独唱《想去看南京》,以传神的词曲向观众描述着南京标志性景点;器乐《江南稽鼓》用悠扬的旋律,带领观众感受青山绿水、白墙黛瓦的江南韵味。
舞蹈《两室一厅》以“家”为主题,来自北京市文化馆的舞者们用身体语言诠释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
歌曲《月亮爷》以关中民间童谣为蓝本,来自西安市群众艺术馆的演唱者用质朴的歌声唤起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
歌曲《书说洛阳》通过流行音乐与非遗元素的结合,融入了龙门石窟、白马寺等洛阳文化元素,让观众在欣赏现代音乐的同时,感受到洛阳古城的深厚底蕴。
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党支部书记、馆长,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白利群告诉记者,自己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刚进入工作岗位时,就参与过当时举办的七大古都文化活动。“今天在南京参与四大古都活动,倍感亲切和自豪。四大古都因为地域不同存在着一定文化差异,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进行交流、深入了解,让我们能够从更多角度去感受各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进一步探讨资源共享的方式,让更多老百姓在自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其他城市的文化特色。”白利群说。
歌曲、舞蹈、小品、戏曲、乐器……来自四大古都的精品节目,风格各异,充满着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同时也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带来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感的全新艺术体验。
非遗瑰宝齐聚,
畅享民俗风情盛宴
精巧玲珑的京派鸟笼、磅礴大气的西安剪纸、神秘又极具传奇色彩的洛阳铲、“寸锦寸金”的南京云锦……来自四大古都的60多件精美非遗展品在南京市文化馆艺空间展厅同步亮相,“古都风华——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四城非遗作品展”向观众呈现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民俗风情盛宴。
为配合本次展览,南京市文化馆特举办了四城非遗作品分享会。从华夏起源的河洛大地穿越到熙来攘往的北京胡同,让大唐盛世的繁华景象遇见秦淮诗会的桨声灯影,各地民俗非遗专家现场对展品进行深度解说,通过浓缩在非遗展品中的故事,向观众们解读四座城市的不同风情与底色。观众们近距离聆听观摩,不仅对非遗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对这些古朴民间手工艺所折射出的地方特色民俗饶有兴致,互动频频。
“非遗的保护与发展需要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研究馆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六届副主席石振怀在向大家简单介绍了北京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些成果后,表示参与本次活动是一次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希望非遗传承能够在全民参与中更好地推进下去。
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发展中心副研究员、保护传承部部长赵博告诉记者,本次活动他们带来了几十件非遗展品,充分展示了洛阳丰富的非遗资源。“这是一场将文化‘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为四大古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平台。”他表示,多年来,他们一直致力于为非遗注入新活力,让非遗年轻化,具有创新性,努力让非遗保护传承从被“输血”进化成能够自己“造血”。
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走亲”活动,让观众通过不同展品见证了地域、生活、审美、技艺、民俗的多样性。
文化资源共享,
书写群文发展新篇章
据介绍,本次活动是群众文化工作者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四大古都文化馆交流互鉴、资源共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探索。
南京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馆长白强介绍,本次活动从去年开始策划,今年初正式定案,在经过数月精心筹备后与广大市民见面,不仅是一次汇聚四大古都的文化盛宴,也是一次城市与城市间难能可贵的文化交流机会。“此次四大古都齐聚南京,为我们今后更好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增进文化馆际间的交流互鉴,提升和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做法。”白强说。
与此同时,作为“古都荟金陵 礼赞新时代”系列活动之一的“2024南京杭州合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交流展”也于9月25日下午在南京市文化馆书画艺术馆开幕。展览精选南京、杭州、合肥三地的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共90件,以艺术作品的形式记录新时代长三角地区的新风貌、新气象,以推动长三角城市间的文化合作与协同发展。
“古都荟金陵 礼赞新时代”系列活动实现了多省联动,打造以文塑旅新平台,激发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力。各地群众文化工作者正通过文化馆的大平台,用文化串联城市,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共同谱写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江南时报记者 徐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