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逐梦新江苏
我省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
江南时报讯(记者 孙海燕)5月13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城乡建设”专场发布会。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陈浩东介绍了相关情况,经过持续努力,城乡建设各项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崭新景象,实现了六个“迈进”。
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
市政基础设施向基本现代化迈进
陈浩东率先提到住房问题,住房是民生之要,江苏从“蜗居时代”到“住有所居”再到“住有宜居”的历史变迁,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千百年来老百姓“安居乐业”梦想所作的不懈努力。
截至目前,全省各类保障性住房374.09万套,超过1100万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27.7%,改造城镇老旧小区8729个,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7平方米,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8倍多。2018年国务院对“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以来,江苏棚户区改造连续三年受到表彰。
提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陈浩东表示这关系到广大市民百姓的生活必需,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未来。到2020年底,全省供水能力达到3154.5万立方米/日,经过深度处理达到优质水的比例近93.3%,构建了完整的从“源头水”到“龙头水”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全省城市、县城和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建成投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915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990万立方米/日,建成污水收集主干管网6.1万公里;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全部达到一级A标准,其中太湖地区执行新的更严的排放标准;各设区市、太湖流域县级城市和苏中苏北地区部分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江苏城乡统筹区域供水率、自来水深度处理达到优质水比例、国家节水型城市数量等均位居全国第一。
城市发展向品质提升迈进
乡村建设向综合振兴迈进
城市汇聚着人口、产业等诸多资源要素,承担着社会交流服务等诸多功能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陈浩东说,江苏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数量少、规模体量小、发展质量不高,到改革开放后城市数量逐渐增多,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态势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人口密集、城镇密集、经济密集的省情特点,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积极探索人居环境改善路径。
经过长期努力,全省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数量均位居全国首位,率先实现了国家园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下,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构建了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制度体系,保有全国最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目前已公布了310个江苏省传统村落和365组传统建筑组群。
截至2020年底,苏北地区存量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实现“清零”,20余万户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苏北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明显提升,乡村特色风貌得到进一步彰显,建成了一大批承载乡愁记忆、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型社区,综合效应持续放大,工作成效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建筑产业向实力最强迈进
城市管理向共建共治共享迈进
据陈浩东介绍,建筑业是我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2020年,我省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87万亿元,同比增长5.4%,占全国总产值13.4%,自2007年以来连续15年保持全国第一,建筑业增加值6530亿元、占江苏GDP比重6.4%,特级资质企业数量、“鲁班奖”、“国优奖”数量全国最多,7家企业进入全球最大国际工程承包商250强,带动就业近860万人,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度超过35%。“江苏铁军”遍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江苏建筑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建筑企业逐步迈向高精尖、发展方式逐步迈向现代化。
最后陈浩东表示,城市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市功能有效发挥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安居乐业,坚持下足“绣花功夫”,不断推进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着力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931”行动消除了全省城市环境脏乱差问题8万多个,创建“江苏省城市管理示范路”159条、“江苏省城市管理示范社区”139个,21个城市被省政府批准命名为“江苏省优秀管理城市”,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城市脏乱差和“城市病”问题得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