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天堂姑苏,人间福地。苏州市姑苏区地处苏州古城之“核”,公共资源集中,服务配套齐全。辖区户籍人口74.76万,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3.54万,老龄人口占比超30%,位列全市第二。
面对人口深度老龄化形势,姑苏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及全国、省、市民政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许昆林专题调研全市养老服务工作时提出的“对每一位老人都要负起责、服务好”的要求,大力推进老年友好社区建设,通过加强养老服务统筹规划、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具有古城特色的“苏式”养老服务新格局。
高质量、全覆盖
推进载体建设升级
近年来,姑苏区深入推进“美好社区”建设,从整洁一点、有趣一点、便利一点、温馨一点、安全一点出发,将社区建设与养老服务同步规划、融合推进。按照“3+X”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织密养老服务网,围绕做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做实日间照料中心、提升助餐点和丰富社会化的目标,联动辖区内优质的教育、文化、医疗等资源,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10分钟养老服务圈”,让辖区老人就近享受到方便、快捷、有品质的服务,更好地实现原居安养。
高水平、全天候
深化养老服务水平
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姑苏区按照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日益丰富养老服务供给,围绕群众密切关心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多方面链接资源,全方位发动参与,不断推进社区治理和养老服务水平同步提升。
2019年在双塔街道里河社区推出全市首家“社区食堂”,制定全年龄段精准定价菜单。在里河、大公园、二郎巷等社区开设老年大学教学点、社区学苑、支部书记工作室,开设红色教育、声乐书画、花卉栽培等课程。联合周边医疗资源,推出家庭医生签约、中医理疗和健康管理等特色医疗服务;联合多种社会力量,提供家政、帮扶、陪伴和照护等上门服务;对老人家里遇到跑水、漏电、忘带钥匙等急事,相应推出维修、缝补、代购代送等便民服务。“阳光情”“爱之声”“玉兰越剧”等文娱团队活跃在21个社区,“七助”服务温馨温情,极大满足了老年人求知、求健、求乐、求为等需求。
高品质、全方位
推动老年友好社区创建
姑苏区充分发挥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布局优势,在首批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率先开展老年友好社区创建,成为当前全市创建老年友好社区个数最多的板块。
作为姑苏区首批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首批老年友好社区创建单位,大公园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首次探索了社区内的“家庭式养老”床位,并引入幸福食堂、身边医院、活动乐园、服务驿站、社区学苑和文化天地等“嵌入式”养老服务功能,成为古城内首家功能齐全的养老服务综合体。
凝聚共建单位力量,融入辖区人文风貌,通过实景打造、项目共建,让老人在红色文化中感受独立支部的初心起点,在街巷文化中品味苏城往事,在店堂文化中体验市井烟火,建设最具人文气息、最有文化底蕴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发挥社区党委核心作用,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组建“红色微聚力”“人民公园人民管”“益起来”“民食安” “苏水惠民”“先锋卫士”“睦邻互助”“平安护家”等8支志愿服务队,活跃在社区治理和为老服务的各个方面,形成居民事情居民管、居民困难居民帮的浓厚氛围。
依托架空线入地、道路硬化等片区改造项目,推进背街小巷绿化美化和道路交通标识规范,让老人出行更畅通、更安全;为辖区符合条件的老人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让老人生活更舒适、更便利。
为实现养老服务内容更精准、手段更高效,探索开发“幸福养老”智能化管理平台,通过打通各条线关联数据及人脸识别、行为分析等技术,实现区域老年群体“体征”分析、老人及家庭“画像”勾勒、养老服务政策“订制”等功能。
陈亚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