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儿歌《数鸭子》,生动描绘了江南水乡幼儿唱数桥下游鸭的情景。然而近年来,这样的场景越发少见。一面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客观需要,一面是村民农户无法割舍的养殖传统,“鸭子”今后该何去何从?带着疑问,近日,甪直镇的区、镇两级人大代表组团来到澄湖农业园片区开展了视察调研。
小桥流水人家的传统需求
“小女收鱼笱,童儿放鸭栏。”“村边处处围桑叶,水上家家养鸭儿。”……在水系发达、以农业为重心的澄湖农业园片区,散养些许鸡鸭鹅是各村农家的传统,田间回响的鸡鸣犬吠、鸭群游过荡起的层层涟漪,既是一份记忆,也是一份乡愁。
在与村民的走访交流中,村民们普遍认为,农村里没有鸡鸭鹅,小河中没有鸭鹅游过,总是缺少了那股乡愁味道。
“我们家的小辈都在外面工作,平时很少回来,每次回来都特别喜欢吃这些自家养的鸡和鸭,说是超市里买的就是没有家里的吃着香。养着虽然脏了点,我们老两口自己平时也能吃个鸡蛋鸭蛋,既新鲜又省钱。”在瑶盛北赞头自然村,包着水乡服饰包头的老婆婆边和代表聊着天,边给庭院棚里的鸡鸭添上饲料。
现代美丽乡村的提升要求
“全镇累计清理乱堆乱放4100多处,取缔露天粪坑旱厕近千个,清理垃圾1.3万多吨,清理杂船800多只,拆除不规范鸡鸭棚3000个左右,拆除违章搭建1.4万多平方米……”代表们边实地视察边听取镇农村工作局的工作汇报,一个个具体的数字,让代表们直观地感知到面前焕然一新农村风貌的来之不易。
去年,村里将沟渠两旁杂物垃圾清理干净,坑坑洼洼的渣土路重新砌筑修复,破烂不堪的占河违搭和杂船被拆除取缔,如今加固过的河岸边桃花盛开……瑶盛村村书记边走边介绍说,按照上级考核要求,家禽家畜要圈养,养殖棚舍要设置合理,不能出现禽畜粪便随地排放现象,考核的硬指标促使村里对鸡鸭鹅棚开展了清理工作,虽然在整治中村里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仍然有很多村民不理解,部分村民认为上级政策与村民的实际需求不符、不接地气。
寻求平衡支点的人大探索
从视察调研现场回到位于澄墩村村委会的直言·田舍人大代表之家,代表们与村书记、农村工作局工作人员围坐成圈,热烈地讨论起了一路所看所感。
“我觉得还是要在思想工作上有所突破,现在还留在村里的基本是老年人,老一辈的思想根深蒂固,鸡鸭养了一辈子,突然不让养了,不是那么容易一下子接受的。”有代表提出,要做通老年人工作,可以从做年轻人工作开始,加强宣传教育。
有的代表认为,可以建立一些激励机制,比如“最美庭院”之类的评比,作为激励百姓重视维护环境的一个突破口,让村民们能够自觉地打扫好卫生、规整好庭院、管理好家禽,久而久之养成习惯。
也有代表建议,在出台相关政策和考核要求前,应加大调研力度,对群众的普遍期望和实际需求有更深入的了解,让政策更接地气、更合民意,对于农业农村能否养殖禽类、如何养殖禽类,要制定更细致的政策,不宜搞一刀切。
通过实地视察和座谈交流,代表们普遍感到,人居环境在禽类养殖考核上,与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如何让传统农趣与现代农村更加有机统一,如何做到既让群众得了实惠、又让群众满意,仍是各级政府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是与会代表汇聚民意、为民发声、助民解忧的履职方向。
甪宣 孟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