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埠里的“文明密码”
2025-11-04 14:47: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邱国忠  
1
听新闻

  时代的画卷,底色是人心;乡村的振兴,关键在精神。

  在润物细无声中,武进区湟里镇实现了“文明大满贯”——全镇荣获“全国文明镇”,葛庄村、西墅村获“全国文明村”,东方润安获“全国文明单位”。在这里,从人居环境改善,到文化氛围涵养,再到治理体系完善,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乡风可见可感可亲。

  “常州西门杨柳埠,桅杆林立大商埠。”湟里作为常武地区的西南重镇,东濒滆湖、西瞩长荡,古名杨柳埠、埠头。耕读传家、上善若水、包容灵动的人文基因,孕育了大爱大美的文明种子,也让现代乡村更好舒展精神之翼。

  见山望水,记得住乡愁

  阡陌纵横、野趣横生,水塘像蓝绿宝石泛着粼光,野鸭扑棱棱地从水面掠起,吸引游客好一通拍照。

  这是湟里镇葛庄村安全大塘湿地公园的一幕。该公园由安全大塘、木勺塘、池只河等6条水系资源整合修复而来,拥有250亩水域面积,建有垂钓中心、露营区域、水杉林、荷花池等,四季皆有景,是武进区首座村级生态湿地公园。“水清了,景美了,鸟飞来了。”村民蒋泉海无偿捐出部分自留地,用于生态湿地公园建设,“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老百姓。我每天来钓钓鱼散散步,开心得不得了!”

  共建共治共享,让儿时的记忆美美与共。湟里地处洮、滆两湖之间,水系纵横交错,发展因水而兴。近年来,全镇抓住新一轮太湖治理契机,通过滆湖近岸带水生态修复、洮滆片区水环境整治等工程,坚持水岸共治、以水惠民,完成全镇71条镇村级河道的100%全面整治,为群众留住水脉乡愁。

  大树不砍,河塘不填,邻居还是原来的邻居。河南村敬畏村庄原有肌理,通过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文化广场建设等工程一点点扮靓村庄,建成全市首个河长制主题公园。春赏油菜、夏听麦浪、秋闻稻香、冬蓄麦苗,一年四季季季有景。

  人与环境和谐、产业与乡村共荣,乡风文明才有源头活水。从上世纪80年代的草坪苗木,到如今重点发展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产业,湟里始终秉承“大气实干、崇德向善”导向,坚持生态为基、产业强镇,做强做大实体经济,整体推进全镇域的均衡发展,让老百姓实现“家门口就业”。全镇以金鼎集团、东方润安集团、凯达重工等龙头企业为带动,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更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行业隐形冠军。

  扎根乡土,群众唱主角

  蓝天白云下,白墙黛瓦的联排三层小楼在沃野中长出,现代宜居的生活触手可及。作为全国“三块地”改革试点工作的延续,新余农民自建区遵循“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流量”的原则,推动了村庄建设用地的减量化发展,更为破解农房改造的瓶颈问题作出有益探索。

  “一期150套住宅已竣工交付,二期78套也在加快施工。”西墅村党总支书记季文斌自豪地说,该项目的规划、建设各环节,村民都广泛参与、群策群力,同步规划了10余项高标准的惠民配套设施,如“孝爱白事堂”以标准化场所推进殡葬改革,倡导文明新风;文化大礼堂为村民红事宴请提供了规范、便利的场所,实现了移风易俗与惠民利民的双赢;配套菜鸟驿站、人才公寓、小型菜市场、便民服务中心等,让村民生活更便捷、更舒心。

  村里的事、百姓的事,人人参与、人人共享。从葛庄村的“击鼓议事堂”,到后坊村的“睦邻议事厅”,再到河南村的“民生茶舍”,老百姓成为主角;“中央厨房”点单服务、“六治”融合、“时间银行”等机制,让乡贤、企业、村民都成为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推行文明积分制、职工夜校、文明驿站专属服务,让普通村民、企业职工、新就业群体都能找到参与文明建设的切入点。

  始终“从人的角度做文章”,湟里镇潜心打造“幸福杨柳埠 平安我守护”平安建设项目,开通武进区首家镇级综合服务旗舰店,创新实施“精网微格”工程,援法议事、老娘舅帮帮团、随手拍、民意直通车等举措,推动乡村治理和移风易俗,让百姓心平气顺,邻里关系更和谐。

  文化和鸣,浸润人心美

  石榴树下,“黄鹂四五声”理论宣讲滋养心田;田间地头,“杨柳来时路”行走的思政课讲透讲活;“杨柳风物记”“杨柳巷里阅未来”微信专栏,温暖而隽永……

  清江一曲抱村流。元末明初的著名学者谢应芳,著名戏曲艺术家、理论家阿甲,“毗陵才女”陆小曼等,都是湟里籍人;葛庄村鸣动千年的锣鼓文化、西墅村卧冰求鲤的孝爱文化、香泉村口口相传的东坡文化,都是这方土地的精神养分。

  自信舒展的文化,赓续起文明气质。杨柳雅集、四季村晚、村BA、乡村庙会等“村字号”活动,烟火气里升腾文明新风;锡剧、国学、舞蹈、乐器、艺术亲子沙龙等多元课程,由群众点单、“中央厨房”下单;后坊村的全市首家村级技能夜校、全市首个“小哥夜校”场场爆满;“文化寻根”路线,串联起湟里牛肉非遗技艺、“囍山禾”村咖等,激活乡村文旅动能……

  彼此的守望相助、善意的汇聚流淌,成为乡村最美的风景。东方润安投入2亿多元设立教育基金,金鼎集团多年如一日带头参与公益,带动了一大批企业反哺家乡,甚至出现“做慈善要招标”的场景。如学校装空调,未出资的湟里企业家就很不满意,“为啥不找我?”

  绿荫不减来时路。当邻里守望相助成了自觉习惯,家庭和睦成为普遍风尚,待客真诚友善化作淳厚民风,“文明”二字已沉淀为每个人内化于心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

  遇见文明、感受文明、成为文明,杨柳埠里的“文明密码”正织进不起眼的生活细节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常州样本。 

邱国忠

标签:杨柳;乡村;文明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