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姿绰约,优雅得体,气质非凡,四根弦、一把弓的小提琴,娴熟地在她把玩的手中,鸣奏出动人的音符恍如从仙境中飘逸而出,如黄鹂翠柳那般悦耳动听,像丝绸锦缎那般圆润柔滑,宛若夜空里明亮的星星,照亮了寂静的舞台。一边是演奏者沉浸在用音乐创造的世界里,一边是听众陶醉在音乐营造的氛围里,那如诗如画的旋律仿佛不停地在耳际流动着,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听众。
她叫沈琤,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弦乐学会理事,江苏小提琴学会副会长。“新古典”室内乐队创建人及艺术指导。曾长期任南京艺术学院交响乐团首席,南京爱乐乐团首席,江苏室内乐团首席兼副团长。
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毕业留校,从教四十多年来,经常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和师生音乐会,参加各类音乐会、电视晚会和大型文艺演出,曾与多家国内外知名交响乐团合作担纲独奏或首席,足迹遍及日本、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瑞典、挪威、韩国、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沈教授曾以国家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赴悉尼大学音乐学院深造及学术交流。多次出任国内外小提琴大赛评委。多次应邀在中央音乐学院远程音乐教育学院举办的“全国音乐教师专业水平岗位能力等级培训”中授课,以及巡回各地的大师班和各高校的讲学活动。
在国家级音乐核心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小提琴协奏曲《莫愁女》CD,教学示范录音带、教学VCD,多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等诸多奖项以及江苏省政府海外留学奖学金。所授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奖或考取国内外著名乐团和音乐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音乐人才。
笔者结识沈琤教授是在距今8年前的“艺术家园”时期,从那时起就知道她是一位享誉乐坛的小提琴演奏家。缘分所致,笔者在童年时学拉过两根弦的二胡,对四根弦的小提琴并不太陌生。于是,就在一次公益文化活动中加了沈琤教授的微信,并一直保持微信联系和交流,跟她学习到了许多小提琴的知识,并且还能不时分享到她演奏小提琴曲目的视频,听的最多的是她独奏的原创小提琴曲《莫愁女》,协奏曲《梁祝》,传统昆曲及民乐等演奏曲目。
聆听是最好的学习,以至于笔者现在能根据聆听的感悟,对沈琤教授的小提琴演奏曲目,能做点以下的聆听评论。
30年心血的付出换来小提琴协奏曲《莫愁女》
小提琴协奏曲《莫愁女》是一首改编的曲子,凝聚了沈琤教授30年的心血,她曾深有感慨地对笔者说:“人生有几个30年啊?”跟笔者曾经的感慨:“如果我们把人的一生划分为30年一跨,能有几跨?”产生了共鸣。
沈琤跟小提琴协奏曲《莫愁女》结下不解之缘,若追根溯源,要从1983年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越剧电影《莫愁女》说起:
这一年的春天,南影厂拍越剧电影《莫愁女》,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家、指挥家何占豪为影片作曲。此时,恰逢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有个名叫沈琤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一年期满,就受到了命运之神的垂青,有幸成为电影演奏配乐,并担任弦乐声部首席。
或许是莫愁女故事的发生地莫愁湖,距离南艺很近的缘故,沈琤每每前往游览时,那尊汉白玉雕像的莫愁女端庄清秀、娉婷玉立、双眸凝视的魅力倩影,给她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继而对莫愁女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对她坚贞不屈的品质发自内心的钦佩与赞叹。
有鉴于此,沈琤心中有了牢固的定位。在她艺术人生的起步阶段,和音乐人何占豪不期邂逅,有了她跟越剧电影《莫愁女》结缘的机会。加之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指挥家何占豪,早就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创者的身份而名扬天下。
这么有名气的人此刻就在自己的身旁,于是,沈琤借机向何教授讲述了藏在她心中的莫愁女,感觉越剧电影《莫愁女》的音乐很适合用小提琴协奏曲来表现。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何教授明白了沈琤的意思,就对她说:“你的想法非常好,若能把《莫愁女》改编为小提琴协奏曲,一定会成为南京音乐文化的符号,你一定要去尝试。”
何教授的心里始终记着这件事。在一次电话联系中他关切地询问沈琤:“你的《莫愁女》小提琴协奏曲改编的怎么样了?”何教授的这一问,使沈琤感到既激动又紧张,激动是何教授仍记得自己当年跟他说过的话,紧张的是至今还未付诸实施。
沈琤冥冥中感觉有股子压力,但她不改初衷,奉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古训,很快把《莫愁女》改编为小提琴协奏曲的工作提上了日程。沈琤开始沉下心来一章一节地研究《莫愁女》的乐谱,查资料、找参考、废寝忘食、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小提琴协奏曲《莫愁女》改编创作中来。由于她基础扎实,进展迅速,终于在1995年,也就是南影厂拍摄越剧电影《莫愁女》暨何教授为其谱曲12年后,沈琤改编完成了《莫愁女》小提琴协奏曲的任务。
看到自己付出的心血,在尊重原曲作基础上变成了小提琴协奏曲《莫愁女》旋律之花的绽放,真真实实地获得了天道酬勤的回报,沈琤的脸庞流露出从未有过的欣慰的笑容。
1996年由沈琤教授改编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莫愁女》首次在上海音乐厅公演,何占豪教授担任指挥,沈琤担任首席演奏。上海的观众通过聆听演奏家、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沈琤领衔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莫愁女》,感受到了全新音乐气息,听到了音乐从委婉柔情入曲,到忐忑不安的纠结与抗争,旋律动人,别具一格,把人们带进了莫愁女所处那个时代,对她所遭遇的不幸和悲苦,尤其是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仿佛是莫愁女心灵深处悲怆的呐喊,把人们带进了莫愁女那个悲悯遭遇的年代,尽显音乐神奇的艺术魅力。
2016年11月26日,由沈琤教授改编的小提琴协奏曲《莫愁女》,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公演,何占豪担任指挥,沈琤任首席演奏。意味着她和著名指挥家、作曲家何占豪教授舞台重逢,再次合作,取得成功。偌大的音乐厅座无虚席,莫愁女的身世,再次以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语言娓娓道来,并伴随着旋律的起伏跌宕,再次把现场听众带入了莫愁女遭遇欺凌的那个罪恶的年代,深恶痛绝霸凌行为,渲染了音乐爱憎分明的正能量,彰显了小提琴协奏曲《莫愁女》再度公演的意义,达到了音乐表达历史过往事件的效果。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20年对于沈琤来说是不同寻常的20年,既是她的小提琴协奏曲《莫愁女》沉淀、升华和打磨的20年,亦是在她音乐践行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成长的20年。她先后以优异的成绩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成为了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教授和硕士生导师,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小提琴演奏家。
2023年,由沈琤教授改编的小提琴协奏曲《莫愁女》在南艺音乐厅举行,这是此曲自1995年改编完成以来的第三次公演,由南艺音乐学院教授、指挥家徐志廉担任指挥,沈琤担任首席演奏,又一次获得了演出的成功。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自沈琤从1983年认识何占豪教授以来,到2023年两人再次在南京相逢,两位音乐家有着40年友好交流和愉快合作。尤其是何教授通过小提琴协奏曲《莫愁女》每一次的公演出,见证了沈琤小提琴演奏家的成长经历,何教授对南艺培养出像她这样不可多得的、优秀的音乐人才,表示发自内心的骄傲和自豪。
然而,沈琤教授早就对何占豪的音乐才能,敬佩不已,他曾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一举成名,深刻地影响到沈琤教授改编的小提琴协奏曲《莫愁女》,其旋律从情意绵绵的相思之苦,到百感交集的倾诉,从湖水的波光粼粼、美好时光的回忆,到残酷地夺去双眼,从撕心裂肺的痛到湖边踉跄的奔跑,从压抑的哀怨到绝望的呐喊,直到投湖那一刻水花四溅,霞光映射。莫愁女化作荷花,她的心上人追随而去,荷花绿叶永相伴,带走了世上的悲苦,把美好永远地留在了人间大地上。
沈琤小提琴协奏曲《莫愁女》,除了上述所写到的3次公演之外,其间还有跨省演出的经历,与省外的交响乐团和指挥家合作交流,不断提增小提琴协奏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比如青年指挥家郝兴晔指挥、山西省硕紫伦交响乐团协奏、湖北省扬子江影音有限公司出版CD光碟的曲目作品,自1996年公演以来,几乎场场座无虚席,好评如潮,取得了轰动的效应。
笔者认为支撑了小提琴协奏曲《莫愁女》成功走向公众视野的原因是,音乐的选材与演奏技法的互为交融渗透,相得益彰,不可或缺。
《莫愁女》选材于南京莫愁湖畔流传千年的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与传说,巧妙地运用了音乐的语言,通过小提琴别具一格的音色、独特的音符与音节表达样式的渲染,铺垫了一条通往永恒主题的爱情之路,展示了爱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和不可亵渎的纯真,深刻地拨动了每一个追求与抗争者的心弦,将人们追求爱的自由与选择,表达的淋漓尽致,从而让爱与自由交织成生命的绚丽画卷,赞美了爱只有在拥抱中自由飞翔,方能保持足够的底气面对命运的挑战。
从沈琤教授演奏《莫愁女》层面来看,采用了小提琴高音的纯净柔美,低音的丰盈厚重,揉弦与滑弦的技法并用,营造了小提琴协奏曲《莫愁女》委婉曲折、荡气回肠的旋律,在直击人间冷暖、跌宕起伏、富有戏剧性的强烈对比中,体现了东方“荷花情缘”的生动表露和与命运抗争的人间之爱。
小提琴独奏曲《莫愁女》,用感人肺腑而又凄婉的的旋律,把在六朝时从洛阳嫁到我们南京的莫愁姑娘的生世,用音乐的语言如泣如诉告诉听众,赞美了莫愁姑娘善良、贤惠、美丽、正直与不屈不饶的正能量的品质,如同诗人笔下勾勒出的震撼心灵的画面,是那么缠绵悱恻,感人至深。
笔者通过无数次的聆听沈琤教改编独奏的小提琴曲《莫愁女》,感觉在她娴熟的指法与弓弦的运作之下,那自然流淌出音符节拍,宛若片片飘落的殷红色的枫叶,携带着莫愁女那个年代的岁月痕迹与深沉的情感,并在音乐营造的凄婉动人的旋律中,塑造了我们南京古代有个正直的卢家的儿媳妇,坚守贞操,不向权贵低头、宁死不屈的崇高品格,这正是沈琤教授演奏的音乐《莫愁女》,传递和告诉我们的情满人间,爱情至上的深邃道理!
不同凡响的《再回首与茉莉花》
在沈琤教授小提琴演奏和教学生涯中,音乐是伴随她成长的重要载体,并且在孜孜以求的践行与探索之中,终成乐坛不同凡响的小提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
沈琤教授演奏过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很多的,诸如《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春天的故事》《梁祝》《四季》《感谢你》《东方之珠》等。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次的演出总能受到听众的好评,取得圆满成功,展示了她深厚的音乐天赋和底蕴。
音乐《再回首与茉莉花》,无疑是沈琤教授的又一首深受听众喜爱的小提琴演奏作品。此曲是作曲家庄曜教授的创意力作,别出心裁地将《再回首》和《茉莉花》巧妙的融合而成。让E调八六拍的《再回首》跟F调四二拍的民歌《茉莉花》合二为一,配组成一首既独立又互为渗透的新乐曲,这给小提琴演奏增添了些许的难度。
倏然间,笔者想起自己以往的一件事来了。小时候学拉二胡,用自己已经基本掌握的1~5弦和5~2弦拉《绣金匾》,怎么也拉不上调门,心里很着急。后得二叔的指点方才懂得《绣金匾》是C调,要变调,必须学会拉2~6弦才能入调。果真是的,以至于笔者现在还能用二胡的2~6弦拉出《绣金匾》曲子来。
小提琴4根弦,它的变调需要在E、A、D、G之间快速转换,远比二根弦的二胡复杂的多了。笔者在跟沈琤教授交流中得知,小提琴的各弦奏响的音色是不经相同的:或而清晰明亮,或而柔美如歌,或而优雅动听,或而浑厚深沉,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的鲜明特质,能表现含蓄典雅、浓郁豪放和宽松温暖的音乐内涵与氛围。
沈琤教授娴熟自如地驾驭这些音色的变化,在领奏《再回首与茉莉花》新编乐曲中,发挥了她的引领作用,保证了全曲一气呵成、流畅自然地进行,从而达到了用旋律营造音乐氛围的效果。
笔者以为,根据词曲意境的需要,不断地美化和烘托曲调所赋予的内涵,进而用精准的音质演奏出旋律所要表达的主题,让听众产生聆听的共鸣,这是小提琴演奏家们的灵活应变的基本功和驾驭能力所在。
沈琤教授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在领衔演奏《再回首与茉莉花》时,做到了小提琴的演奏与弦乐队近乎完美的配合中,让音乐的旋律渐渐明朗起来,努力提增演奏的鲜明亮色。随着乐曲情节与意境的逐步深入,在把握《再回首与茉莉花》情感细腻丰富,委婉中饱含活泼、优雅中不失激情的主旋律基础上,实现了演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体现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由此可见,作曲家庄曜改编的《再回首与茉莉花》、沈琤教授领衔演奏的这首改编的音乐,是流行歌曲与民歌融会贯通与互为交织的一次成功尝试,其标志为:
既是歌曲的主题围绕着对过去的怀念与反思,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在时光流逝中的感慨与心路历程,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蕴含了深沉的情感,又能将民歌的流畅、清丽、好听,且具浓郁民族风情的音调,融进了线条流畅、清新脱俗的旋律之中,并在《再回首》的渲染下,听后心情更为愉悦,使人格外地感觉到置身于茉莉花盛开的海洋中。
综合性、立体化,多音调的渗透交融,体现了音乐千变万化的神奇魅力,促成了《再回首与茉莉花》的不同凡响的呈现,这或许是此曲带给笔者的综上所述的一些认知和感悟吧?
唯美的《牡丹亭·游园随想曲》
在沈琤教授的演艺生涯中,她的小提琴演奏始终走着一条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的践行之路,不断地将覆盖面从中国的民歌、名曲、主旋律歌曲延伸到古曲和戏剧领域,拓宽了视野,提增了涵盖面,努力使小提琴这一18世纪末、19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西洋弦器乐,发挥出它与中国音乐多曲调深度融合的作用,取得了骄人的演奏成果。
《牡丹亭·游园随想曲》,就是由小提琴演奏家沈琤教授根据昆剧《牡丹亭》里的折子戏“皂罗袍”的唱段改编而成的曲子。古筝拔弦起奏,宛如潺潺流水一般动听,接着笛声悠扬,堪比鸟语花香,激发了杜丽娘人性意识的觉醒。在此营造的氛围中,沈教授开始在“G弦”上鸣奏出一声长叹,传递出温婉含蓄、缠绵的旋律,用不同凡响的音弦,塑造了少女纯真、娇媚和呼之欲出的形象,震撼了听众的心弦。
此时使人想见,杜丽娘在甜蜜的梦幻中相爱,又有花神为之做媒,小提琴根据这种情形演奏出丰容靓饰、明亮华滋的音乐,将剧中主人公百感交集的情绪推向了高潮,从而留下情意缱绻、无限美好的回忆和思念。
笔者以为,沈琤教授将西洋乐的小提琴与明代传统戏曲《牡丹亭》,跟民族器乐的二胡、古筝、笙箫、竹笛及其现代音乐融为一体的演奏,实现了中西器乐音声的互为渗透和共鸣。这对于沈琤教授来说,实属小提琴民族化探索的又一次成功尝试,体现了音乐无国界之分,是典型的资源共享的音乐语言的交融、交流和贯通。这就从侧面说明世界的美好是从音乐的渲染氛围开始的,若没有音乐的陪伴,生活将是何等的寂寞和孤零。
由沈琤教授演奏的《牡丹亭·游园随想曲》,充分证明小提琴再怎么洋气,它并没有脱离中国古代五音说,宫、商、角、徵、羽的窠臼,亦未跨过中国古代十二音律的范畴,跟两根弦的二胡相比较,只是材料与样式不同罢了,一样能演奏出千变万化的旋律与音符来,皆为神奇的弦器乐。
诚然,这就决定了小提琴能够演奏中国古今所有的音乐曲调,其中包括沈琤教授改编演奏的昆剧《牡丹亭.游园随想曲》,充分发挥了小提琴超凡的表现力,使其音乐既有澎湃激昂的合奏音律,又有温柔婉约独奏的声韵之美。
沈琤教授用小提琴跨越数百年的时空,演奏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并且能够做到唯美的呈现,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尝试在弦器乐小提琴演奏界,不啻是个奇迹与创新!
浓郁的《梁祝》情结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了一代又一代音乐人和包括沈琤教授在内小提琴演奏家们的倾情努力,把西洋弦器乐植入中国民族音乐的土壤之中,洋为中用,兼容并蓄,并且生根、开花、结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本土音乐的内涵,完成了小提琴中国化的使命,使之成为了中国演出舞台上常见的弦器乐。
沈琤教授的《梁祝》情结格外浓郁,她在南京艺术学院建校90周年(2002年)、110周年(2022年)的庆典活动中,前后两次在南艺音乐厅举办“沈琤师生室内专场音乐会”,盛况空前。她那风度翩翩,温婉动人、从里到外散发音乐气息的倩影,成舞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倾情把每一次的演出做成了小提琴音乐盛宴的分享。一阵阵不绝于耳的掌声,一束束鲜花的敬献,皆为祝贺她演出成功的佐证。
南艺两次校庆活动的跨度为20年,如果我们把人生的岁月划分为20年一跨,能有几跨?在南艺校庆110周年的时候,沈琤教授再度举办音乐会,抚今思昔,她感慨万千,格外珍惜,欣慰无限。当年参加小提琴《梁祝》音乐会的成员,均来自南艺音乐学院管弦、钢琴、小提琴和作曲专业的同学,如今他(她)们都已成为知名高等学府的教授,知名乐团和教学领域的骨干力量,其中有不少是沈教授的学生,成就了她桃李满天下音乐教育家的美誉。这或许就是她感到欣慰的底气和理由。
基于这样的情形,沈教授言简意赅地告诉笔者:“在我们南艺建校110周年之际,当我重温《梁祝》经典曲目的时候,我的情绪亢奋,心在沸腾,激情澎湃,仿佛演奏时找到了更好的感觉,亦为我珍贵的难忘时光。”
感觉就是感悟。她从“A弦”发声起音,以《梁祝》悠扬的旋律作最为动听的开场白,继而以流畅的音乐线条,循序渐进地将每个音符铺展开来,并根据乐曲的意境的深入,不时地运用滑弦装饰音,渲染和美化音色,提升更为动听的旋律,使手中的小提琴奏出了浓郁的中国音乐的特色和情感,使听众感觉到她演奏出了《梁祝》旋律圆润、饱满、优美的音质,用西洋乐体现了中国音乐固有的民族特质,把听众带进了梁山伯与祝英台那个年代凄美的爱情故事之中,想象着祖先们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经历了多少啼笑皆非的曲折离奇与伤感悲凉,愈加珍惜我们当下生活的美好。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跟同名越剧一样,主要讲述的是古代绍兴府富家女儿祝英台,女扮男装来到钱塘(今杭州)书院读书时,对班里学习用功又聪明、憨态可掬的梁山伯产生好感,而梁山伯全然不知她是女孩。直到他俩学成毕业,十八相送中,祝英台告诉梁山伯,她是要许配给他的三载同窗的学妹。梁山伯这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已然迟矣,祝英台的父母已将她许配给了他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抗婚不成。得知梁山伯忧郁而去,祝英台悲痛万分,决意殉情。正当她在梁山伯坟前祭吊时,倏然间一阵狂风大作,祝英台坠入其中,二人随风化蝶飞舞,成死后成双结对的伴侣。
《梁祝》虽然没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浪漫风流的激情,但却有中国古代爱情的含蓄委婉与深沉,丝毫不影响《梁祝》成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爱情故事,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在世界上有着深远影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由于沈琤教授等众多小提琴演奏家们的情结所致,将西方小提琴中国化,吸引了无数的音乐爱好者,加入《梁祝》聆听的行列,百听不厌,经典永流传。进而通过小提琴《梁祝》的一场场演奏,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创作出的带有浓厚艺术气息的经典之作《梁祝》,受到了世界的青睐。
小提琴里蕴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
不同文化融合是小提琴的生命力所在。十多年前沈琤教授出国学习深造时,有次听见国外音乐人这样评价中国学生的小提琴:中国学生的演奏技巧都不算差,但他们对音乐表现力及风格的把握比较欠缺。
作为从事音乐教学和践行小提琴演奏的她来说触动很大,甚至有被强烈震撼的感觉,亦不为过。她认为对此必须正视,而不能听之任之。后来她在她发表的《从中西文化的差异论中国小提琴作品演奏的民族风格》一文中,这样有感而发地说:“如果这是针对演奏西方作品而言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本民族的音乐作品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难道就不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和重视吗?”
笔者认为沈教授提出的问题,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小提琴的演奏不能只满足于“奏”,还要解决中西文化差异的认知和融合问题,陆游的“功夫在诗外”的教诲,同样适用于小提琴演奏这一行,只有这样,方能把作品鲜明的表现力和风格特点体现出来。
我们中国是音乐的故乡,距今8000多年前的祖先们就制作出了能吹奏音符的“骨笛”,后随着编钟、塤、古筝、琵琶、笙箫等古器乐的出现,尤其是宫、商、角、徵、羽五音及音律概念的产生和完善,至此能奏出完整的中国曲调,民间听到歌声,宫廷里亦开始有了歌舞升平的气象。与此同时,《高山流水》《夕阳箫鼓》《阳春三月》《平沙落雁》《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渔歌唱晚》《十里埋伏》《广陵散》等十大古典名曲应运而生,还成就了俞伯牙和钟子期因《高山流水》而缔结为知音好友的佳话。
沈琤教授认为,中国音乐的历史渊源深厚,其音乐文化的起源比西方要早很多年,这是中国音乐的优势。但她又觉得到古老并非是墨守陈规的坚守,有一点需要值得重视的是,十八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绘画、音乐和文学艺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划时代发展,代表了一种创新的潮流,并且以摧枯拉朽荡涤的力量和勃发生机,展示了艺术全新的生命力和发展势头。
绘画上无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还是梵高的《向日葵》及扬·凡·艾克的《阿诺尔菲尼的婚礼》;音乐上无论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还是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以及巴赫的《G弦上咏叹调》等作品,都代表了那个时期和现在的最好水平。是一个顶礼膜派的典范,是一盏光芒四射的明灯,是人类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淋漓尽致的艺术标杆,是一座永远的艺术丰碑的伫立。
所以沈琤教授在携带着她上述提出的问题,在音乐授课上、在自己小提琴演奏中,格外注重中西文化差异的平衡,就是说所演奏的曲目,既要有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质,也要有西方音乐元素的融合。
俗话说,创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实力。一个优秀作品的产生,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打磨,需要经过心血的耕耘和岁月的洗礼,方能创作出经得起时间考验和令人难以忘记的精品呈现。
沈琤教授改编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莫愁女》,前后用了30年的心血耕耘和打磨,成就了时长为20分钟的动人心弦的聆听,每个音符、每个音节,无不对旋律跌宕起伏的表达,起到烘托和渲染的作用,起到音乐影响人和启迪人的妙用。加之她演奏过的多个中外小提琴曲目,从而达到了音乐整体凝聚的力量,温暖和陶冶了人们情操的目的。
沈琤教授用充满底蕴的演奏实力和才华,使她独具特色的音乐魅力,感染了每一位聆听者,从而深动地体现了她内心世界冰清玉洁和丰神俊朗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