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向我们大踏步地走来,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变化和影响。AI融入生活、AI改变生活、AI创作未来,人机共存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甚至有专家认为,AI是自人类诞生以来历史发展的一个拐点。AI将改变世界的一切。
人工智能,顾名思义,是由机器仿生人脑的技术,人能做什么,人工智能就能做什么,甚至比人做得更好,那么对于艺术而言自然也不例外,因为作为智能的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通过大脑“智”完成的。然而,我们或许忽略了东西文化、东西艺术的巨大区别和差异,我们如果从东西方文化起源的底层逻辑来分析,也许并不尽然。它至少面临着两种选择,一个是随着现代科学的产生并推动了整个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是当代文化的主流,包括现代各种艺术,其背后是数的表达,所谓的数字时代,是古希腊爱智文化下的一种“智”的艺术。另一个是古老的中华文化所产生的文化和艺术,它的底层逻辑和文艺复兴之后的“现代文化和艺术”完全不同,它不是在科学精神的推动下产生的,是以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为核心的一种“心”的文化和艺术。所以,面对人工智能,中国传统艺术如何表达、如何生产、如何生成,这恐怕是人工智能以外的事,不在其涵盖的范畴之内。由此观之,中国传统艺术应该有更大的贡献,或许可以通过AI这样契机,彰显出中国艺术所独具的文化品格,重新思考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独特价值,引起我们更深刻而广泛的关注和探究。
毫无疑问,AI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现代文明是以科学为第一推动力,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精神是文艺复兴的重要成就,其后以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诞生为标志,在数学的基础上对物理学和天文学有了巨大的突破,并带动了整个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以牛顿、胡克、莱布尼茨、哈雷、惠更斯等一批同时代著名的科学家,以在数学和科学等领域作出的成就直接影响了欧洲启蒙运动,从而产生了现代文明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巨大发展,并传播和影响到整个世界。文艺复兴的最大成就之一是对古希腊科学精神的继承和张扬。古希腊科学精神是建立在古希腊哲学基础之上,是以毕达哥拉斯的数论、柏拉图的理念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以及希伯来宗教文化为基础的。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古希腊本体论的代表,是探究事物背后的理念本体,是科学精神的底层逻辑。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一切皆为数的数论思想,以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理念论的具体实践和展开。古希腊科学精神在经过千年的中世纪之后,由阿拉伯人经过近200年的翻译运动,将它传播到世界各地,直接导致了文艺复兴运动,也才有了后来的牛顿等一大批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的重大突破,是现代科学的导火索,直至有了今天在计算机技术发展基础上的人工智能(AI)。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技术的背后是逻辑系统、是算法、是模型、是实验,是文艺复兴以来近现代科技思想的张扬。
总之,人工智能是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世界一切皆数”、柏拉图理念论,以及英国学者托马斯·贝叶斯概率论等归纳推理的算法基础上,通过系统实验产生的科技文明,是借助机器语言对人脑智力的延伸和超越,是“一切都是算法”(尤瓦尔·赫拉利)的实现。是古希腊爱智文化的成果。
我们可以看到,与“智”的文化不同的是中国文化体系,它是一种“心”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是以孔、孟重德思想为主体的,融入了道、禅两家思想,发端于春秋,昌盛于宋明理学,至阳明心学而集大成者。它崇尚心即理、心即物的实践思想,是一种不过于强调智力而通过人生体验逐渐感悟天地万物,即精神、物质,文化、艺术,以及对时间、空间、宇宙的实践体悟。这种体悟不是建立在知识范畴内,即“智”的认知范围,而是在不断践行中得到提升,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心物一体的理想高度,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一种非逻辑、非智力的感知系统,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内在核心和演化理路,也是艺术所要表达的形式和内容、思想和境界的手段和方法。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道家和儒家文化的结合,一种全新的禅宗文化形成并深刻影响到中国艺术的发展,深化了“心性”文化特质,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中国文化思想,使中国艺术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提升,其中对宇宙、自然、人生,特别是对时间与生命在艺术上的表达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深度,并影响到中国艺术的创作,隋唐之后的宋元艺术无不都受到它的影响,并产生了一个个辉煌的艺术高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智”与“心”是两种完全有别的文化类型,在艺术精神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创作模式上都有着本质的差异。总的来说,“智”的文化起源于惊异、怀疑,从而引发人的思考和追问;“心”的文化起源于忧患、恻隐,从而产生同情、感悟,是一种非逻辑的直觉体系。由此观之,人工智能底层逻辑的现代科学性,与传统中国文化非逻辑的心性之学有着根本的差异。在AI学科里他们是否兼容、能否融合,在其之外还有没有另外一条路径,则是我们在AI这轮新思想、新技术变革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这种思辨在东西方艺术的实践表达中变得尤为突出,更需要面对、更需要深思。
我们说西方近现代艺术建立在科学之上,不仅有其理论依据也有其实践之证,下面就以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绘画为例。被誉为欧洲现代绘画之父的乔托,他的作画方法主要运用了几何学原理将绘画的二维平面,产生三维的立体效果,是西方绘画史上第一位有透视感和深度空间的画家。出生于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使用暗箱技术和科学的透镜原理作画。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生于1872年,被誉为几何形体派画家,他的几何线条有评论家认为直接受到磁场力学的启发,是简洁、纯粹的直线组合。还有以俄罗斯画家卡西米尔·马列维奇为代表的至上主义绘画流派,以不同色彩和点线面体的相互拼贴,通过对形和色的几何化的探索,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也是受到当时最前沿的电磁现象科学技术的启发。还有立体主义画派毕加索的绘画,如代表作《亚威农少女》、康定斯基的《即兴演奏》等作品,都是在爱因斯坦相对论思想的启发下产生的创作灵感。此外,四维空间、量子理论等思想对西方绘画也产生了重要而直接的影响,并催生了现代主义艺术的蓬勃发展。绘画之外,西方的其他艺术基本上也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发展之上。
如果说西方艺术的转向基于文艺复兴之后的科学精神的张扬,那么中国艺术不仅有别于西方艺术是建立在500年来科学体系之上,是自我发展、自成体系、有着自我的理论思想、创作方法和评鉴标准,显然它不属于现代科学的范畴,是一套完整的心学体系,下面我们以中国绘画为例。我们认为,虽然在几千年的中国绘画历史上有着不同的绘画风格和创作手法,但是宋元之后写意绘画,特别是大写意绘画是中国绘画最具代表者,也是从形式和思想都达到了中国绘画高峰的艺术。从创作上来看,它是建立在一套并不太复杂的技巧,但需要大量实践的技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下它要求作者用身心感悟这种实践过程,它在老庄、禅宗主要思想的影响下,走上了一条向内追求之路,这个内其实就是向心之路。这条路它尽量淡化了外在物质和形式的要求,用最简单的书法线条、最少的颜色水墨、最简约的造型,去展现作品背后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就是禅宗的涅槃、道家的无为,这种涅槃和无为不是脱离现实的彼岸,而是主体心性的感受。在这种创作的引领下,我们有着一套完全有别于西方艺术理论的方式,它大多是作者的一种感悟、体味和语录式的感性生发,并没有所谓的科学的理论构建和宏大叙事。从鉴赏的角度来看,也是独具个性的,它强调一种师承、传承有序,特别是建立在心学基础上的望气论,更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和心的直觉。这种气息、感悟显然是非科学性的,非数字化可以实现的,因为它无法建立数学模型和进入实验室来检验。
通过以上东西方文化和艺术产生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运用举例来看,AI是建立在近现代西方文化,基于数理逻辑之上的一套科学体系,因此,不管它如何的迭代这个基本品质不会改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文化是有遮蔽性的,也是有边界的,文化的品性是由底层逻辑决定的。所以,从文化的基本属性来看,基于逻辑模型、计算机算法和大数据处理等技术,显然和非逻辑、注重直觉、感悟等中国心学的文化有着巨大、本质的区别,应该说AI艺术的概念和范畴是不能涵盖中国艺术的。
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几乎遭到灭顶之灾。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保护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建立自我的现代艺术话语体系和评判标准,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如果AI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拐点的话,那么在人工智能到来之际或许也正是中国文化艺术真正发展振兴的历史机遇。衡正安
作者简介
第十一届全国文代会代表。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东南大学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委宣传部首批紫金文化艺术英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文艺评论、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九届中国文艺评论奖,第二届江苏文艺评论奖,首届江苏紫金文艺评论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