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丹桂飘香。这天早上九时,江宁滨江专用码头满载着数十位师生员工的“长江湿地2号”汽渡随着一声“呜——”地长笛,缓缓驶向江对面的长江南京新济洲国家湿地码头。
2023年南京市“生态向学 绿动南京”生态文明第一课在湿地生态教育培训中心外开讲。现场,通过播放《让中国更美丽》视频,正式拉开序幕。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三十多名来自凤凰西街小学的长江大保护小使者悦耳的《长江之歌》童声在这里飞扬。
孩子们在长江边、池塘旁;在草坪上、树林中;在科普馆,洲堤防,以天地为课堂,以长江为教本,以草木为标本,围绕长江生态大保护这个绿色主题,深入了解“长江进入江苏第一洲”新济洲的生态蝶变过程,见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果现场展示,深植生态环境保护“从娃娃做起”的思想理念。
作为2023年南京市生态环境讲师团成员,我目睹这些可爱的祖国花朵初次来到洲上无比兴奋的情景,观看他们清纯的童声歌唱表演,聆听他们爱护环境分享的故事,不禁热泪盈眶。孩子们也许不知道,我的心里比他们还要更多一份激荡。那是因为如今脚下这块美丽如画的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曾是我儿时学习与快乐成长的地方,永远怀念与向往的故乡。
“下面有请‘生于长江中,长于长江边,工作于长江上,感恩于长江情,一生与水结缘’、《滨江之恋》一书作者孙俊老师上台,介绍新济洲的历史人文,还原曾经的新济洲样貌,以亲身经历诉说新济洲的绿色蝶变……”随着主持人的报幕声,我缓步走向那露天的草坪“讲台”。而此刻激动的我,更仿佛有种回到儿时在洲上读书赶学堂,上课时被老师点名上讲台发言的感觉……我为如今的故乡由衷地感到自豪与骄傲。
“离别故乡久又长,游子乘船返洲上。踏上故土思爹娘,有幸见到老学堂。断檐破壁看得凉,孤独终老在一旁。
“离别故乡久又长,恩师同窗永难忘。阿爸阿妈起早忙,孩儿餐后赶学堂。背起书包跑得慌,生怕迟到站台上。
“离别故乡久又长,当年师生各一方。校园老树盘根长,梧桐苍生泪眼汪。学子再别走得忙,挥手含情寄向往。”
2022年6月21日,时隔新济洲生态移民二十一年后,因创作绿色生态文学《滨江之恋》一书采风之需,承蒙有关方面安排与陪同,首次来到铜井滨江渡口专用码头,乘坐快艇仅10分钟相隔的距离,踏上了久违的故土。未承想,当年的故乡沙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蝶变,顿感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不知所措。由于旧貌记忆恒定,一下子难以适应,怎么也覆盖不了旧时的沙洲痕迹。
后来,当来到儿时母校旧址,唯一“庆幸”的是,几处熟悉的二层小楼及平房校舍虽破旧仍在,至少在二十多年前,贴在二楼走廊墙壁上标有“我们爱科学”字样的少年宣传画还未脱落。甚至连开“天窗”的蹲坑“茅斯”(厕所)还在那,连进门挡墙壁上方两旁“男”、“女”字样还清晰标在。让我激动难掩,特地进去体验了一把,找回儿时在校的感觉。可是,当下课后童男幼女争先恐后、嘻嘻哈哈边跑边冲向“茅斯”解决内急及“你跑过啦,那边是女‘茅斯’!”只顾自个低头说话、不看前方路被别的同学提醒的场景,却再也看不到、听不见了。
当年,学校栽下的一排梧桐老树还有几棵尚在。不过,像是年事已高的长老,盘根苍生,“外衣”脱落生破洞,站在那“眼巴巴”地眺望着往日辉煌时培育的久别学子归来。
眼见母校遗址断垣残壁的凄凉场景,我在兴致勃勃为院外那大片郁郁葱葱的绿野赞叹的同时,不禁深深为眼前寂静落魄的景象而心酸。为此,才有了前面创作的《怀念故乡老学堂》这首歌词的感悟与寄托。
未承想,相隔一年多后,当我再次有幸回到故乡这片热土,却是伴随着找回当年“小儿郎上学堂”的童真心情,开启了一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校园生活体验,顿感有了“鹤发童颜”的回归,让久别后初次见到校园时的叹息、落泪、期盼、呼吁的多维心情,变得愉悦多了,看到了希望。起码随着这次开学季的到来,让我之前“学子再别走得忙,挥手含情寄向往”的愿望成为一次实践,变成了一只只绚丽多姿的蝴蝶,飞回了曾经的故土校园。
“时间如少女般珍贵,却又像流水般无情。”掐指一算,不知不觉离开校园近五十年了;离开故乡进城工作后已有四十多年了;离开故乡因生态移民分别已有二十多年了;离开故乡这辈子再也无日可算见到养育我的父母了,他们再也看不到当年的沙洲如今变成江中“绿宝石”了……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往日故乡一幕幕生态环境起伏演变的过程及那年那月、那人那事发生的一幕幕情景,我岂能忘怀?!我在台上与同学们尽情地互动与分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