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秦淮区小西湖片区,近来成为南京城新的网红打卡点。10月10日,南京市机关作风建设《网络面对面》系列访谈节目中,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流透露,该片区的更新工作其实才完成1/5,其走红得益于“绣花式”的有机更新。此次访谈,滨江特色打造、生态修复、地下空间利用等城市规划建设“关键词”一一展现,勾勒出一个更加美丽宜居的南京。
访谈现场
小西湖片区更新2022年完成
小西湖片区,是南京老城南规模较大的传统民居集中区之一。更新启动前,这一片区房屋年久失修、环境破败、配套不足。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经过多轮居民讨论、专家咨询论证、征求部门意见,放弃“一刀切”的拆除重建和全部征收改造方式,拿出的规划更新方案围绕民生改善、激发社区活力和居民融入现代生活的目标,采取“公房腾退、私房收购(或返租)腾迁、厂企房搬迁”方式,疏减一部分人口。
小西湖片区更新现场
随着“共生院”“共享院”等更新产物在老街巷中揭开面纱,不少居民冲着一份“烟火气”去拍照打卡。这一城市更新项目,预计2022年完成。届时,将近40%的居民可以留在原地,延续“生活态”,融入新业态。
作为“网红推手”,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坚持“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应积极进行有机更新”的理念。何流介绍,一些衰败的工业厂区变成有新兴产业、配套服务的活力街区,例如西水关附近的第二机床厂更新为国家级创业园,门西印染厂建成以运动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
3年内72公里滨江绿道贯通
“城市越是在发展,我们越要重视对长江的保护。”这是何流代表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传递的另一个理念。
长江南京段的河道长度接近100公里,总岸线长度约300公里。何流介绍,南京已进入“跨江、拥江发展”的“长江时代”,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围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国家战略,提出把长江南京段打造成为“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严管示范带”的前瞻性目标。
南京滨江绿道
该市还对大胜关长江大桥到八卦洲长江大桥之间、总长度35公里的滨江核心地段,编制“南京魅力滨江2035”规划,既保护原生态的滨江特色,划定4个生物生长保护区、6大生态涵养区,也注重激发城市公共活力,规划9大城市客厅。该地段72公里长的滨江绿道,规划在3年内全部打通,让城市里的人们更好地亲近长江。
生态修复还将造就新网红
汤山矿坑公园,是南京矿山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也是该市一处网红打卡地,国庆长假吸引21万人次游玩。
南京城市内部和城市周边,开山采石的宕口最多时有近千个。从10年前,该市就启动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目前完成18平方公里的废弃露天矿山宕口治理。
汤山矿坑公园
对于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该市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的原则,即“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景则景、宜建则建”,也可以将这几类模式有机结合、综合利用。
例如,该市正在推进的江苏园博园项目,结合孔山矿的修复治理,打造集景区、会展、商业于一体的生态修复样板。“我相信江苏园博园、浦口的蜂巢酒店(注:依托矿坑悬崖打造的特色度假酒店)全面建成后,也将吸引众多游客。”何流说。
鼓励引导城市“向下生长”
不断长大、长高的城市,如何“向下生长”?何流介绍,为摸清地下空间家底,南京市在全国率先完成全市地下空间普查,把地下建筑、地下管线、地铁等设施情况全部摸清楚,并建设了可视化的信息系统,提升地下空间的管理水平。目前,南京市地下空间总建筑面积已达6800多万平方米。根据2019年《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南京地下空间发展综合实力在国内名列前茅。
今后,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继续加强政策支持,采用地下空间不计容积率的方式,鼓励地下空间开发。与此同时,加强规划引领,在编制地面规划的同时,编制地下空间控制规划,确保分期建设的地下空间能复合利用、互联互通,有序生长。
交汇点记者徐冠英
部分图片由龙虎网数字资产管理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