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清明前夕,料峭春寒中,高邮市慈善总会那扇玻璃门再次被推开。年近六旬的赵兴松,迈着坚定的步伐,郑重地将一个沉甸甸的布包轻轻放在工作人员面前——里面是10万元现金,新钞旧币混杂,浸染着汗水与体温。这是过去365天里,他和妻子谢红兰在病痛与生活的夹缝中,一点点积攒下来的。
“赵叔,这次……真的别捐了!您给自己留点养老钱吧!”工作人员声音哽咽,极力克制着眼眶的酸胀。她们太熟悉眼前这位饱经风霜的中年人了:一位仍在与癌症病魔搏斗的病人,一位与妻子每天打两份工不敢停歇的苦命人,在生活的重压下蹒跚前行,却毫不犹豫地一次次捧出全部积蓄。
三年,累计捐赠26万元。这个静默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挥汗如雨的日夜,是餐桌上反复掂量的俭省,更是这对平凡夫妻以血肉之躯向世界释放的近乎“疯狂”的炽热善意。这份远超常理的慷慨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它源于何处?又指向何方?
社会大爱托起生命希望
2017年9月5日,一个寻常的日子,却成为赵兴松夫妇命运的分水岭,他们的世界轰然崩塌:正在南京工业大学读大四的独子赵恺,毫无征兆地被确诊为骨肉瘤晚期。“不扩散的情况下,治愈率仅1%。”医生的话像一把利刃,刺进这对父母的心脏,那些对儿子前程似锦、娶妻生子的美好期许瞬间化作了泡影,命运无情地将这个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推至悬崖边缘。
“前期治疗至少需要90万元!”这个数字,对于这对仅靠体力维持生计的夫妻,无异于天方夜谭。但儿子的生命在倒计时,每一秒都容不得犹豫。赵兴松夫妇果断卖掉房子、抵押贷款、借遍亲友,可那庞大缺口依旧如深渊般难以填平,无情地吞噬着他们微薄的积蓄和渺茫的希望。
“如果没有尝试治疗就放弃,我们做父母的,一辈子没办法原谅自己。”山穷水尽之际,社会各界的善意如潮水般涌来:民政部门、慈善总会的救助金,南京工业大学的帮扶,同学发起的网络募捐……40多万元善款,让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得以维系,成为黑暗里支撑他们踽踽前行的光。
“这40多万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且是一份份厚重的恩情。”赵兴松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他从旧纸皮袋中取出一沓泛黄的纸张。它们形态各异:有正规的信纸信封,有简单的红白打印纸,甚至还有匆忙间随手拿取的商家订单纸……每一张上都工工整整记录着一位位好心人的姓名与捐赠数额。
时光流转,爱子已逝,但这份“爱心账单”,却被赵兴松视若珍宝,珍藏至今。“若没有那40多万元,这个家,早就散了……”赵兴松的手指细细摩挲过纸面,这是冰冷绝境中社会大爱的具象,是绝望深渊里燃起的生命希望,更是赵兴松夫妇余生铭记并决意偿还的沉重恩情。
病榻青年化痛为歌馈赠人间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赵恺短暂而炽热的生命,正是这句诗最悲怆也最璀璨的注脚。化疗、放疗、手术、靶向药……赵恺以最大剂量治疗对抗病魔,呕吐到胃出血,病痛中辗转难眠,却始终在病床上坚持自学。2018年,他被评为南京工业大学年度人物,并代表学校赴乌兹别克斯坦参赛,斩获国际金奖。演讲台上,这个身形消瘦的青年以《生如夏花 向阳而生》为题,将生命的坚韧化作震撼人心的诗篇,点燃众多莘莘学子追寻生命价值的火种。
然而,病魔终是无情,2020年8月4日,赵恺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4岁。弥留之际,他向父母诉说了最后的心愿:“爸妈,我想捐眼角膜和遗体。”饱受病痛摧残的他,从未忘记自己曾被无数双手托举,他要用最后的力量,将这份沉甸甸的恩情,化作照亮他人生命的薪火。“我的眼睛看过最美的星空,现在,我想让更多人看到光明。”赵恺说。
尽管心如刀绞,赵兴松夫妇还是含泪签署了协议,送别了心爱的儿子。最终,赵恺的眼角膜让两位失明者重见光明,遗体成为医学院年轻的“无言教师”,他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对生命的探索与奉献。
“我得到了太多帮助,没有机会回报了。以后,你们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帮我把爱心传递下去……”儿子的临终嘱托,字字千钧,如最沉重的烙印,深深刻在这对痛失爱子的父母心上。对于赵兴松夫妇而言,这不仅是一份嘱托,更是一份必须用余生去践行的神圣使命——一场始于锥心之痛,指向无尽光明的善心跋涉,就此启程。
父母践诺续写爱心长卷
儿子离世后,巨大的虚空与哀伤噬咬着赵兴松夫妇,他们以近乎自虐的辛劳填满每一个日夜。赵兴松凌晨4点便起身赶往包子铺打工;妻子谢红兰同时接下两份家政工作,在机械地擦拭与清扫中麻痹着内心的剧痛。
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压垮他们,反而让善意的种子在苦难中生根发芽。那份“爱心账单”被反复翻开,每还清一笔,赵兴松便在名字后面郑重地打上一个钩。当最后一笔尘埃落定,赵兴松捐出第一笔款项4000元,用于资助困难学生。之后,他又捐出5000元资助老家孤寡老人,捐出5万元回馈曾经帮助儿子的妻子母校……
然而,命运的恶意并未停歇。2022年4月,赵兴松被诊断出肠癌和胃癌。病榻之上,他心之所系并非自身安危,而是对儿子的承诺——“我还没有回报社会,还没有完成小恺的心愿……”唯恐时日无多,这份未能替儿子回馈社会的惶恐,时刻萦绕在他的心头。治疗间隙,赵兴松委托妻子专程前往民政局,郑重咨询将现住唯一房产捐赠的事宜。
所幸,赵兴松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劫后余生,夫妻俩传递爱心的脚步愈发急促而坚定。2024年清明前夕,赵兴松在朋友圈写道,“赵恺,爸妈今天给高邮慈善总会捐了10万元,你生病期间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爸妈也想在有生之年去帮助别人,把别人的爱心一直延续下去……”2024年,赵兴松夫妇捐出的10万元善款,创下高邮市慈善总会个人单笔捐赠的最高纪录。今年,他们再次捧出同样的赤诚。
“小恺的眼睛还在看世界,我们不能停下脚步。”赵兴松的声音平静却蕴含千钧之力。最初他们直接资助个人,发现给受助者带来精神负担后,便选择通过慈善总会传递温暖,因为“他们最清楚,谁在困境里挣扎”。
高邮市慈善总会会长徐永宝动情评价:“从受助者到捐赠者,赵兴松夫妻以实际行动证明,慈善并非富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温暖传递。”这尘世间,正是无数如赵兴松夫妇般的凡人,以爱心回馈爱心,用微光点亮微光,最终汇聚成一片温暖星河。
对于将来,赵兴松有自己的“规划”。他打算退休以后回到农村老家,开办一间日间食堂,将村里的孤寡老人汇聚在一起,亲手为他们做饭,照顾他们的晚年生活。这个朴素的愿望,恰似他半生的写照:从濒临破碎的受助者,到倾囊相授的燃灯者,历经风雨却心怀暖阳,用最纯粹的善意,书写着超越血缘、超越生死的大爱传奇。
(通讯员 苏民宣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