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苏州东太湖度假区湖景街和开平路的街角,一屋子霓虹之光点亮了江苏吴江东太湖非遗小馆。馆内新展“谜·蝶”用酷炫特效,吸引了大批游客观赏。
迷蝶,是庄子的迷思。在此次展览的表达中,标志性艺术元素蝴蝶与非遗灯谜,构成了当代人文精神的时尚空间。100则灯谜,100只蝴蝶,亮丽的霓虹灯、亚克力材料……灯谜在光的河流里闪烁,蝴蝶在风的形状中翩跹。
策展人李桐表示,从拿到展览命题,到熟悉了解灯谜,提炼灯谜艺术价值,他经历了艰难探索、不断调整的创作过程。
“大运河、頔塘河”“定胜糕,棒棒哒”“草头拌米粉,闻着就是香”……平望灯谜传承人龚海波的谜题,带着浓郁的在地文化特色。从最早记载灯谜的顾野王《玉篇》,到薛凤昌写出中国首部谜话,再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群众文化人气项目,平望灯谜的兴衰牵动着很多人的记忆。
在龚海波看来,时至今日,平望灯谜面临着创作的瓶颈问题。“需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元素,创作能充分体现本土特色的灯谜。”龚海波表示,“坚持原创灯谜,采取雅俗共赏的创作手法,围绕本地区百姓生活及历史人文等素材进行创作,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进行灯谜创作的一个方向。”
平望灯谜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如何让更多的人领悟非遗的魅力?龚海波认为可以从灯谜进校园、举办形式多样的灯谜活动等方面开始,让更多人领悟和感受非遗的魅力,进而从活动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除了现有的‘平望灯谜’公众号的每日推送,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我们也在尝试,AI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龚海波表示,今后他们将继续选用老百姓熟知的生活素材及当地历史人文等资源,采取雅俗共赏的创作手法,利用春节、元宵等重大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灯谜活动,同时继续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弘扬非遗技艺。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