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2月13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公祭日。
进入12月份的南京,时有冬雨霏霏。87年前的南京,在或目睹或听闻爆发在上海的长达三个月之久的惨烈抗战最终以撤退而放弃淞沪后,绝大多数国人明白,南京的陷落也来日不远了。此后数周之内,在一个东方大国的首都,居然发生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一座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古都顷刻之间成为人间地狱,其惨烈,其黑暗,其令人发指,在人类文明史、城市史上都难以置信,而这一切就这样真实地发生了。拉纳·米特在他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中,以一整章的篇幅,征引大量文献资料,提到了当时方方面面的记录、报道,诸如程瑞芳、费吴生、窦奠安等人的文字,细说这一人间惨剧,缅怀30万难以安息的亡魂,令人唏嘘,让人悲愤。
拉纳·米特就这一骇人听闻的人间惨剧的回望,并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描述层面,他还提到了就在87年前的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南京举行了结婚十周年庆典,蒋介石在当日的日记中写道:“结婚已十足年,党国前途艰难重生,以后第二之十年,究不知变化。”也是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前夕的12月12日,日本炸沉了停泊在扬子江中的美国“帕奈”号炮舰,造成51人伤亡。日本反应迅速,很快以220万美元的补偿摆平此事。
拉纳·米特观察记录中国的抗战,立足于当下西方对中国在二战之中艰苦卓绝的遗忘与漠视,他35万字的文本开篇却是从重庆开始。在他看来,重庆作为中国在二战之中的战时首都,与伦敦、莫斯科等相比,毫不逊色。他特别论及85年前日本对重庆的大轰炸,那场大轰炸发生在5月3日与5月4日,人在重庆的作家老舍在他的《五四之夜》中写道:“继续努力……记住,这是五四!人道主义的,争取自由解放的五四,不能接受这火与血的威胁;我们要用心血争取并必定获得大中华的新生!我们活着,我们斗争,我们胜利,这是我们五四的新口号!”
拉纳·米特在《重庆重生:现代中国的缩影》这一前言之后,进入正题,以四大部分来建构他眼中的发生在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别具只眼,给人启迪。
拉纳·米特的叙述《大战在即》从甲午战争说起。中日关系自鸦片战争以来急剧变化,实力逆转,日本步步紧逼,泛亚主义演变为“大东亚共荣圈”而甚嚣尘上。中国的救亡与启蒙次第展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走上历史舞台,而国民党中的蒋介石、汪精卫等人也在风云激荡的大时代演绎着各自的历史。在东亚这样的多维度冲突之中,日本与沙俄博弈而终有日俄战争,此后日本有亡我“二十一条”,又在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自此肇始,而七七事变则是中日旷古罕见的血腥厮杀的正式展开,全面抗战也就此拉开帷幕,谁能想到这一殊死较量竟然长达14年之久,牺牲巨大,骇人听闻。
全面抗战,起自1937年,比二战在欧洲的爆发早了两年之久。拉纳·米特细述七七事变、淞沪会战、衣冠西渡、南京大屠杀、血战台儿庄、黄河大决堤,他把二战之中的中国西撤与当年西晋的衣冠南渡、赵宋的靖康之乱相提并论,认为是中国的第三次大迁徙。拉纳·米特为黄河大决堤的“以水代兵”与重庆大轰炸的被刻意回避而愤愤不平,他认为重庆的苦难与辛酸、不屈与顽强,战时当国何其难,应该与南京大屠杀一样被人铭记,不可忘怀,他在书中把这一阶段篇章命名为《兵灾连绵》。拉纳·米特以《孤军奋战》为题,说过重庆大轰炸之后,再说汪伪叛国,汪精卫等从重庆到河内的惊人之举,这番孤注一掷,这番惊险出逃,令人惊诧,也令人慨叹。拉纳·米特居然提到了唐有壬的被杀对汪精卫、周佛海的影响,唐有壬是晚清自立军唐才常之子。拉纳·米特自然无法回避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的合作抗日,也说到皖南事变发生的前前后后,而进入20世纪40年代的中日之战,终因珍珠港事件的爆发迈入了新的阶段。作为太平洋战争开始的小小注脚,汪伪政府在南京的慌乱成立只能是跳梁小丑的沐猴而冠,令人不齿。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拉纳·米特以《饮鸩为盟》作为自己建构中国二战的最后部分,反映出海外学者审视中国14年艰苦抗战的国际视野,宏阔,深邃。众所周知,珍珠港事件促成了中国与美英的结盟。中英之间因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而后又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之间的接触虽早,大致可上溯到1784年费城商人罗伯特·莫里斯和纽约丹尼尔·派克公司共同投资装备的“中国皇后”号来到中国,此后更有一大批传教士来华。鸦片战争爆发后,美国加尼准将率领舰队来到中国,要早于佩里准将到日本十年有余。180年前的1844年,美国政府专员顾盛来到中国与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签订《中美望厦条约》。1894年甲午战争,美国隔岸观火。1898年美西战争,美国开始并吞菲律宾,争锋太平洋。1900年庚子之乱,美国约有5000人参与其中。1904年日俄战争,美国支持日本,很是卖力,它对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各方列强口头赞成。一战后,美国对中国有友好,也有出卖,而美日矛盾也愈演愈烈。抗战爆发,美国虽然谴责日本,对中国表示支持,但多有保留,左顾右盼。珍珠港事件是一大分水岭,美国开始大力支持中国抗战。拉纳·米特说到了中国远征军出兵缅甸,说到了开罗会议美国对中国的尽心支持,也说到了豫湘桂会战、蒋介石与史迪威的尖锐矛盾。令人感慨的是,拉纳·米特特别提到了河南大饥荒以及蒋介石汪精卫彼此的交锋,他从河南大饥荒的恐怖展望中国的未来走向,比较国共两党的异同,是一新颖的观察视角。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拉纳·米特在该书的最后一章以《不能被遗忘的盟友》为题,简略梳理了二战结束之后的东亚格局、朝鲜战争、越战,中美从二战中的盟友很快转换为冷战中的对手、敌手,这一变换,使得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巨大贡献、民族牺牲、卓绝付出被刻意漠视、无视。
殷鉴不远,和平不易。如今的中国,不断崛起,日益强大,自2010年迄今,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14年之久。美国也好,日本也罢,如何面对经过14年浴血抗战洗礼的今日中国,如何面对改革开放40年多来的今日中国,是一个重大课题。
2024年12月5日
写于国家公祭日设立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