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楹联文化发展之浅见
□ 刘晓
寺庙楹联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独特魅力,不仅装饰了寺庙,还是传递教义和人生哲理的重要载体。寺庙楹联融合了诗文、书法、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以精炼的语言和优美的书法,表达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人以宁静恬美的享受。
然而,就现在的楹联规则而言,寺庙楹联撰写随意性较大,不符合撰联规则的现象较普遍。究其原因,汉代时,辞赋兴起,对偶句普遍用于辞赋的创作中,并且开始用于对联。对偶与对仗,不同点在于,对仗不仅在字数、词性上相对,还讲求平仄关系。惠济寺延寿宝殿有副联:“树老心空千佛地;泉温井古三观禅。”这副楹联意思表达清晰,银杏、古井、天台宗三观等元素切中联意,小中见大,无可厚非,可是一个“三平尾”,让这副联“美中不足”。
到了唐代,唐诗中的对仗工整、韵律相谐,而律诗中有两副联语,即为标准的对联。宋代以后,特别是明代,南京出了个“对联皇帝”,从此,对联从宫廷和文人雅士中流传到民间,让寺庙楹联步入正轨。河南少林寺面壁洞联:“一苇渡江,达源溯六祖;九年面壁,妙理悟三乘。”这副联写明了禅宗的脉络,以及达摩初祖的传奇经历。而凤阳龙兴寺联:“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读来意味深长,寓于哲理,妙趣横生。
清代以来,寺庙楹联在发展过程中,受战火和风雨侵蚀等原因,导致破坏严重,修复困难。尽管花了不少精力,无以为继,楹联缺失,撰联又不规范,以讹传讹,防不胜防,“后遗症”久治不愈。近十年来,传统文化日益得以重视,寺庙楹联成为游客喜闻乐见的风景线。但是,为了突出寺庙的文化氛围,寺庙不惜花重金制作楹联牌匾,请名家书写,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但楹联质量大相径庭。譬如灵山宝殿:“扣来寿星,无有穷尽;诸佛成就,甚深难解。”祖师殿:“鹫峰灵峰,根深叶茂;荆溪螺渊,渊源流长。”本不想妄加评判,但人家给出的理由是:为了节省开支,所有寺内7副错联,都是信众、老板赠予的,虽然不符合楹联规则,但更偏向于佛教偈语,重义不重文。既然木已成舟,少说为佳,善哉善哉!
笔者有幸参与了牛首山佛顶寺的楹联撰写,如今的“春牛首”,四季“联花”绽放,成为绝佳楹联观赏之地。长芦寺、清凉寺、金光寺和崇庆寺,楹联文化状况,也将会得到改观。
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有其严格的创作规则。寺庙楹联已经成为人文旅行的最佳关注选项,提升寺庙楹联的质量是当务之急,为避免得不偿失,可请专业人士撰写或在一定范围内征稿,通过评审得到较好的效果,让寺庙楹联文化大放异彩。
(作者为南京市楹联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