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琦 孙国新 阚慧|“碳”路前行 迎“绿”赋能
——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南京给出“破题之钥”
2024-10-31 22:1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刘琦 孙国新 阚慧  
1
听新闻


“碳”路前行  迎“绿”赋能

 

——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南京给出“破题之钥”

  □ 刘琦 孙国新 阚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南京始终坚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碳”路前行,绿色低碳发展成效不断彰显。但是,南京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碳排放强度较高的矛盾仍然突出,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南京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开展南京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有利于推动南京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都市圈、长三角地区和全国提供南京样本。

  一、南京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成效显著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十四五”以来,南京通过强化绿色低碳基础能力建设、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等系列举措,不断将绿色低碳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聚力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城市。

  顶层设计指方向。南京高度重视规划引领,主动将绿色低碳发展融入地区发展规划体系。一是不断完善“1+3+12+N”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先后发布《南京市“十四五”低碳发展规划》《南京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绿色低碳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聚焦打造“低碳创新策源城市、低碳产业引领城市、低碳生态示范城市”。二是强化发展目标考核监督。依托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建立能源和绿色低碳发展统计报表制度,常态化开展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将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指标纳入各区年度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引导各区(园区)重视绿色低碳发展。

  生产转型立优势。发展绿色产业是南京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推动能源转型是南京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动能。一是加快发展绿色产业体系。坚持以增量项目引领四大支柱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两钢四化”转型迈出新步伐。形成1个五千亿级和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获批创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二是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通过严控煤炭品质、关停燃煤机组、压减企业用煤、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等手段,全市煤炭消耗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结构逐步调优。光伏发电项目装机总量较2020年已增长近一倍,绿电交易量逐年攀升。三是大力构建循环经济体系。高标准建设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统筹协调“无废城市”建设和垃圾分类“两网融合”,成功打造“绿钥匙智能回收”“洁小宝”等多家线上回收服务品牌。

  绿色生活树新风。南京紧紧围绕美丽中国蓝图,勾勒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南京画卷。一是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积极打造绿色低碳社区、绿色低碳乡村,绿色建筑发展潜力指数排名全国第二,成功创建国家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被列为全国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城市。二是推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以国家级多联式示范工程建设为重点,打造低碳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着力拓展公交服务模式,推出响应式停靠公交,发展定制公交,畅通微循环公交,入选2024年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绿色出行典型案例。三是推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稳步开展城市绿道建设,构建融合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等多功能的绿色网络;强化农业绿色低碳生产研究攻关,成功开发并交易江苏省首张农业碳票,揭牌首个“碳汇林”基地,构建互联互通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先行先试强根基。绿色低碳试点示范工作为南京全面绿色转型探索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鼓励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一是摸清底数靶向下药。江北新区早在2021年就开展了全区碳排放情况的“全面体检”和“问诊把脉”,紧抓结构调整的核心,以深度脱碳技术、负碳技术开发应用为支撑,探索智慧节能路径,打造绿色智慧园区。二是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高地。江宁开发区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构筑了低能耗、高产出的现代产业体系,持续巩固智能电网、智能制造主导产业优势,推动临空产业、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蝶变升级,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链式聚变,在全国率先打造虚拟电厂,构建现代服务业新地标。三是积极构建高能级碳数平台。徐庄高新区积极引育低碳服务业链主企业,依托“国际数碳谷”为全省制造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算碳、管碳、降碳、消碳、汇碳”一站式全产业链服务,全力打造省级绿色低碳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二、南京绿色低碳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不断塑造,为深入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提供难得契机,为深入打造“绿色都市圈”、践行美丽南京建设带来新机遇。“十五五”是南京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冲刺阶段,是经济社会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的过渡期,南京绿色低碳转型也面临诸多挑战。

  1.如何进一步构建区域差异化的绿色低碳转型路径与分工。南京正逐步构建“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国土空间格局,各地区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定位,绿色低碳发展特征和所处阶段存在明显差异。如何强化优势、高效协同,确保各地区形成兼具特色与稳定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是南京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2.如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筑牢传统行业压舱石地位。钢铁、石化、汽车等传统产业是南京经济的“基本盘”,也是深化产业强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必须破除将传统产业当“低端产业”简单退出的误区。如何在“十五五”加快传统产业焕新发展的同时,有选择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是南京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艰巨挑战。

  3.如何平衡能源行业减碳与能源稳定安全保供之间的关系。当前南京煤炭和工业主导型碳排放特征显著,煤炭排放占比超65%,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不足40%。受制于自然资源条件,南京不具备大规模开发分布式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条件。如何在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中加快推进能源工业深度减碳、构建稳定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是南京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4.如何从需求侧倒逼重点领域减排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治理体系与范式。消费领域的碳减排意义重大,绿色消费是消费模式的变革,也倒逼生产领域进行减排。“十五五”期间南京经济预计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需求也将日益扩大。如何深入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扩大绿色消费需求,有力将需求侧的转型转化为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南京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5.如何构建长期有效的绿色低碳制度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当前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现有体制机制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需要,支撑保障有待强化。如何进一步完善“十五五”南京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是南京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三、南京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路径建议

  1.统筹空间发展格局。一是推动各区域探索差异化的绿色低碳实现路径。基于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碳减排潜力,实现统筹发展。其中,南北田园要以生态碳汇提升为抓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中部都市要持续疏解非核心功能,以低碳化为导向推动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面统筹用地需求,盘活更新发展空间,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加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均衡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一带十片、两环多廊”的市域网络化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2.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一是实施传统行业焕新工程。推广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石化产业提高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等产业链高端供给能力,钢铁产业重点发展先进制造基础零部件用钢等高端钢铁材料。提高“两高”项目能效准入标准,严格落实行业等量或减量替代政策。二是培育壮大“2+6+6”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应用,建立绿色制造和绿色供应链体系。围绕绿色低碳管理水平提升,聚焦碳足迹、碳监测、环境标志认证等领域,引培一批专业化绿色低碳服务和认证机构,加大绿色产品供给。

  3.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一是促进能源高效利用。严控煤炭消费和新增煤耗项目,优化原油资源配置,提升油品品质。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精细化节能管理,鼓励采用节能认证等手段提升管理水平。推广以电代煤、代油、代气等电能替代技术。二是推动绿色能源发展。推动可再生能源项目有序开发建设,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拓展绿电多渠道入宁,扩大化工、焦化副产品制氢试点示范,加快推动氢能技术创新突破和拓展应用场景。三是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强供需双向互动,扩大绿证、绿电等的交易规模。

  4.推进交通低碳转型。一是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着力加强交通运输互联互通,推进国家级多联式示范工程,完善多式联运通道布局,创新空铁联运、公铁联运等客运产品,提升交通运输网络能效。二是推广绿色交通工具。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持续推进公共领域电动化,开展纯电动内河船舶应用试点工作,严格执行营运车船燃料消耗、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限值标准。三是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深化国家公交都市创建成果,完善慢行交通和共享交通系统建设,强化绿色出行激励机制,打造“一小时”通勤圈,推进出行即服务(MaaS)系统研究与建设。

  5.树立城建绿色范式。一是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创新城市更新绿色模式,不断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深入开展建筑能源统计,强化数据共享,推动绿色低碳建筑与超低能耗建筑、智慧建筑、健康建筑、改善型住宅的有机融合,加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二是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实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行动,探索直供式农业发展路径,大力发展精准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绿色化水平,推进绿色农房建设,绿化美化小游园、小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打造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三是提高全民绿色低碳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培训,持续深入开展市民低碳行动、节能减排小组活动、减塑限塑和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等专项活动,将提高能效水平作为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重要鼓励方向,大力营造节能降碳社会氛围。

  四、建立健全南京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提出“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优化政府绿色采购”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南京应充分发挥各类智库资源优势,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力争“走在前,做示范”。

  一是健全工作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坚持把绿色化、低碳化作为“十五五”乃至更长时期内南京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之一,强化节能审查和碳评价、加大碳排放监测考核力度,建立健全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体系,有序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加强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支撑创新构建城市绿色低碳治理体系。二是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以南京特色优势产业和丰富高校及科研资源为基础,搭建科技创新载体,协同开展可再生能源、氢能、零碳负碳排放、CCUS、生态系统增汇等科技攻关和碳计量应用研究。以重点项目推进为抓手,拓展低碳技术应用场景,积极开展虚拟电厂、智能微网、低(零)碳园区等试点示范项目。三是全面构建绿色金融和碳交易体系。推进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引导金融资源向新能源、氢能、储能、低碳建筑等前沿技术产业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流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立绿色领域产业投资基金,探索设立南京都市圈绿色与双碳发展基金。积极推进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交易,探索将碳汇纳入生态保护补偿范畴。

  (作者就职于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公司,本文为南京市“十五五”规划重大问题课题研究项目《“十五五”时期南京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高质量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标签:低碳;绿色低碳;南京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