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起,书香氤氲。8月29日,为期3天的第28期全省文艺家读书班圆满结束。本期读书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科技与艺术、新时代文艺创作、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事迹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现场教学。读书班在淮安举行,来自全省的130余名文艺家参加。
在深学细悟中提升创作水平
全省文艺家读书班已走过27载,是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培训品牌。本期读书班是一次静心读书、潜心思考的理论实践课,更是一次学思践悟、以知促行的思想破冰行动。
首场专题讲座,北京黑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艺术总监王志鸥以《科技艺术讲述中国文化记忆》为题,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为学员们带来了一次思想碰撞。他提出,“艺术+科技”不仅能够丰富艺术表现形式,更能激发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讲座为艺术家打开思路、与时俱进、拥抱科技,推动艺术与科技更好融合提供了有益借鉴。
《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专题讲座中,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省委宣讲团成员刘德海从聚焦主题、突出主线、讲究方法三个方面,深入解读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启发大家以全会精神为指导,紧密联系文艺工作实际,用文艺力量助力高质量发展。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时代文艺创作”作专题授课,以文艺为主线,紧扣“文艺紧跟时代”这一主题,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他提出,只有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才能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民协副主席、省民协副主席、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吴元新以《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民艺传承——我的民艺传承之路》为题,讲述了自己对民间传统蓝印花布艺术始终如一的守护与传承。
全国人大代表、省剧协副主席、江苏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陈澄以《那朵“梅花”开在我心里》为题,述说了自己对文艺事业的热爱、奉献与坚守。
在现场教学中感知精神伟力
读书班学员们先后来到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观看周恩来家世家风图片展,学习周恩来的家风家训。周恩来的丰功伟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进一步激发了文艺家们的爱国情怀,增强了大家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巍峨壮观的淮安府署,见证了淮安千年的历史沧桑。文艺家们漫步其中,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府署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古人们的智慧和匠心、淮安深厚的历史底蕴,无不激发着大家的文艺创作热情。
观看淮海戏《荡湖船》是一次更直接、更鲜活的现场教学。作为江苏第一部以民间非遗为题材的地方戏,《荡湖船》通过民间湖船和民间艺人的命运波折,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新生活的美好。文艺家们不仅看到了精彩的故事内容,更看到了其背后漫长、艰辛的创作与深入生活的过程,看到了对传统文化的致敬,看到了淮海戏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在改革创新中找准前行目标
“读书班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更能有效激发全省文艺界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动力。”省文联副主席,省音协副主席,连云港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咏梅表示,将以此次读书班为契机,把学习成果切实融入日常工作,积极唱好“四首歌”——“颂歌、战歌、民歌、新歌”,做好做强“六大工程”——“政治引领工程、精品创作工程、文艺赋能工程、文艺惠民工程、队伍提升工程、强基固本工程”,为推动江苏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省美协副主席、省美术馆原副馆长张兴来表示,从集中授课到现场教学,从专家辅导到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事迹报告,本期读书班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提升了文化创新能力,深刻感知到祖国的强大需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艺术家主动承担使命与社会责任。
省摄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汤天明表示,读书班给自己带来的思考和启迪是:在人类文明的壮阔史书中,艺术与科技紧密相关、多维互促。科技本身即具有客观、精确的现代美感,而艺术活动中的审美创造和情感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向科技借力,突破传统媒介和技法,实现艺术表现形式和传播边界的极大拓展。
“本期读书班让我开拓了视野,提升了艺术鉴赏力,进一步明确了前进方向。”省国画院副研究馆员王飏认为,通过集中学习,将进一步团结凝聚全省文艺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文艺使命,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来武装思想,自觉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多出书法艺术精品。”省紫金文化优青代表、书法教师孟凯表示,将以本次读书班为新的起点,为“书”写江苏文艺事业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读书班让扬州市宝应县莫元花刺绣艺术工作室艺术总监、新文艺群体代表莫元花坚定了文艺工作前进的方向。她表示:“我意识到艺术是多元的、相通的,只有不断汲取新的思想和创意,才能持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我将把所学所悟运用到刺绣创作中,进一步提升刺绣水平,为民间工艺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通讯员 童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