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老区孩子游学南京
爱心汇聚成光 照亮成长之路
盛夏,一队来自江西赣州兴国县的小学生,在数个公益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驱车近8个小时抵达南京展开爱心游学。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人生中第一次走出大山,认识金陵。
从玄武湖公园、莫愁湖公园、新华日报报史馆、雨花台烈士陵园到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为期一周的游学活动,为这群来自革命老区的孩子,打开了崭新的人生视野。
大自然中享受非遗魅力
空竹、舞龙、伞技……日暮时分,南湖中心广场上丰富的传统民俗表演,令小朋友看得乐不可支。他们席地而坐,眼神随着南京市鼓楼区空竹运动协会会长张霞的舞动而游动,不时鼓掌喝彩。
(观看伞技表演)
“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抖空竹在中国历史悠久,表演者双手拉扯线绳让空竹加速旋转,从而发出悦耳鸣叫声。作为传统民间游戏,抖空竹花样繁多、技法丰富,承载着祖先智慧,蕴含着丰富文化底蕴。2006年,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它又以其灵活、多变的特性,让这群小学生跃跃欲试。
(试玩空竹)
“上下上下!眼睛往前看!”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朋友们依次拿起空竹尝试着操作,看着空竹如滑车般在线绳上荡来荡去,他们乐在其中。非遗,在轻松、自在的户外互动中走近青少年,实现传承延续。
“这种课堂更自由,让人感觉很快乐。”读五年级的刘雨辰说。
报史馆中聆听历史回响
毛泽东三次题写的《新华日报》报头,《周恩来阅读〈新华日报〉》油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殷切希望与题词……8月12日下午,小学生们走进新华日报报史馆,放眼周围陈设,不禁发出“哇”的惊喜声。
(孩子们参观新华日报报史馆)
“宝贝们看看,墙上这些团结在《新华日报》周围的文化名人里,有哪些是你们认识的?”“茅盾!”“老舍!”……随着讲解员的提问,小学生们纷纷踊跃回答。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们聆听《新华日报》创刊及发展史,细观老式报纸印刷机,在珍贵的旧影像中了解《新华日报》员工昔日工作场景,与展馆内小报童雕塑合影。学生们还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他们出生当天的《新华日报》老报纸。
(与报童合影)
看着孩子们手握塑封“生日报”,带队老师张也倩无比感动。她说:“这份礼物很有纪念意义。我们一路都在探寻南京历史,孩子们在这里转了一圈,回去后可能对今天所见所闻的记忆会变淡。但只要这份报纸在,奇妙的精神联结就在,我们就会铭记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坎坷历史,在盛世中继续更好地向前走,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爱心游学中收获人生方向
去老年公寓看望孤寡老人,在烈士陵园缅怀先烈,置身大学校园感受象牙塔氛围,到果园采摘梨子……学生们的爱心之旅体验多彩、收获丰硕。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参观合影)
此次活动主要由“金陵之光·阳光志愿者”民间爱心公益团队组织。参与学生都是该爱心公益团队的一对一帮扶对象,游学全程食宿、出行均由南京诸多爱心企业、公益团队、热心人士志愿支持。孩子们在爱心接力中得以无忧出行、尽情感受。
(国际志愿者带领孩子参观南航校园)
“这群孩子的家中父母基本都丧失了劳动能力,年幼的他们在读书的同时承担着繁重家务。”“金陵之光·阳光志愿者”公益团队创始人朱敏告诉记者,最初结识这群孩子是在一次支教活动中。“大山里生活条件艰苦,无论严寒酷暑,很多孩子上学要走两小时山路。冬天时他们的手脚冻得冰凉,要用好几盆热水暖手后才能写字。往年我们都是去山区支教,但渐渐发现支教能带给孩子的只是一些简单知识。我们要把他们带出来,让他们走出大山,去接触外面更多的人、事、物,开阔眼界,多长见识,明白好好学习才能改变命运。”
(在熙南里聆听南京的历史人文)
张也倩告诉记者,过去这群孩子中有很多人极其内向,不愿意说话,现在开朗了许多。在这次游学中,有一个女孩子说自己以后也想成为一名志愿者,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有一个学生在玄武湖畔听完儿童音乐教育家、少儿声乐金牌导师张名的声乐课后,有了自己的理想,要成为一名歌唱家;还有一个孩子,找到人生目标——成为一名教师,去教书育人……
“我想这就是我们带孩子们来到南京的意义。”张也倩说,希望这次游学可以成为孩子们心里的一束光,照亮坎坷的路,让孩子们以后每次想起来都有前进的动力。“真诚地感谢每一位付出的志愿者,谢谢你们的爱心汇聚成的那一束光!”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