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新都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联合盐城工学院数理学院“赓续党建红,守护生态绿”实践团、心途公益服务中心,走进新都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为孩子们带来一场以“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徐秀娟事迹宣讲活动。三方力量携手,用英雄故事搭建起连接赤子之心与童真世界的桥梁,让“爱与责任”的种子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一堂特殊的“生命教育课”:从故事里读懂坚守
“有没有小朋友知道,丹顶鹤的守护者里,有位永远23岁的姑娘?”心途公益志愿者的提问刚落,孩子们便好奇地睁大眼睛。实践团成员接过话头,以“扎龙的执着”“滩涂的奉献”“沼泽的定格”三个篇章,娓娓道来徐秀娟从东北到盐城,为守护丹顶鹤扎根湿地、最终牺牲的动人历程。
当讲到1987年那个秋日,徐秀娟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坠入沼泽时,实践团成员特意放慢语速:“她口袋里还装着没写完的观察日记,字里行间全是对鹤群的牵挂。”孩子们仰着小脸,清澈的眼眸里渐渐凝满崇敬——这堂由高校学子、公益志愿者与街道工作人员共同打磨的“生命课”,让英雄不再是课本里的黑白照片,而是有血有肉、用生命践行热爱的“邻家姐姐”。
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用旋律与影像触动心灵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当《一个真实的故事》旋律响起,屏幕上开始播放徐秀娟生前影像:怀抱雏鹤的温柔、跋涉湿地的坚定、与鹤群嬉戏的欢笑……新都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特意准备的老照片与影像资料,让故事有了更鲜活的注脚。
“姐姐,她明明知道沼泽危险,为什么还要去?”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轻声问。心途公益志愿者蹲下身,指着画面中展翅的丹顶鹤答:“就像我们保护自己的家人,她把鹤群当成了要守护的家人呀。”这样的互动,让“责任”二字褪去抽象,变成孩子们能理解的情感共鸣。
三方合力的“育人答卷”:让精神火炬照亮成长路
“高校有理论深度,公益有共情温度,街道有落地精度,这样的联动让宣讲既有思想重量,又有情感暖流。”新都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是街道探索“未保工作社会化”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整合高校实践资源与公益服务力量,让未成年人思想引领更接地气、更入人心。
盐城工学院数理学院实践团负责人朱钦迟认为:“徐秀娟的精神,正是‘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的生动写照。我们与街道、公益组织携手,就是要让青年学子在讲述中深化理解,让少年儿童在聆听中汲取力量。”心途公益服务中心志愿者也感慨:“当孩子说‘以后要像徐阿姨一样保护小鸟’时,我们知道,这场接力跑有了新的传承人。”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这场由三方联动开展的宣讲活动,不仅是一次英雄事迹的再现,更是一次“党建引领+校地协同+公益助力”育人模式的实践。从湿地守护者到新时代少年,从高校学子到社区工作者,不同角色因同一个英雄故事凝聚,让守护生灵、热爱家园的精神在盐阜大地接续传递。未来,三方将持续深化合作,以更多元的形式让红色基因与生态理念融入未成年人成长,让英雄精神成为照亮少年前路的“精神火炬”。(丁帅勇 朱钦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