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CC(铁路产品认证管理委员会暨中铁铁路产品认证中心)作为经国家认可的第三方铁路产品认证机构,其认证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为依据,通过严格的质量保证能力要求,构建了覆盖全供应链的质量管控框架。其中,《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7.4.1条款“采购过程”对供应商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旨在通过规范供应商选择、评定与动态监控,确保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满足认证产品的技术要求。结合多年受审实践经验,供应商管理可归纳为“准入-管控-备案”三大核心环节,形成闭环管理体系。
一、供应商准入管理:严把入口关,夯实质量基础
供应商准入是供应链质量的“第一道防线”,需通过标准化流程筛选具备稳定供货能力与质量保障体系的合格供应商。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前置条件:体系与制度双保障
工厂开展供应商管理的前提是已通过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建立了覆盖采购、检验、生产等环节的程序文件(如《供应商选择与评定程序》《采购控制程序》),确保管理活动有章可循、责任可溯。
2.资质审查:多维评估供应商能力
供应商需提交完整的资质文件(如《供应商调查表》),重点核查以下六方面能力:
质量体系:是否建立有效运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如ISO 9001),是否通过第三方认证(证书需在有效期内);
生产能力:生产设备清单(含关键工序设备)是否满足产能需求,是否存在工序外协(需明确外协方资质);
检测能力:检测设备清单(含校准/检定状态)及人员资质(检验员是否持证上岗);
人员素质:生产人员是否经过岗位培训(含操作、质量意识),质量管理人员是否专职并具备考核记录;
技术能力:研发团队规模、执行的产品标准(是否符合国标/行标)及设计软件配置;
交付能力:厂房面积、最大设计产能与当前产能匹配度(需提供近1年生产记录佐证)。
3.样品验证与现场审核:双重验证确保可靠性
样品验证:供应商需提供样品,经工厂实验室或第三方检测机构按CRCC产品标准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合格供应商名单;
二方审核(可选):对高风险或关键元器件供应商,工厂应组织采购、质量、技术等部门联合开展现场审核,重点验证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如过程控制、不合格品管理)及生产现场的合规性(如设备维护、环境控制)。
4.准入审批与名单管理
通过资质审查、样品验证及现场审核的供应商,需经工厂管理层审批后纳入《合格供应商名单》,明确供应商名称、资质有效期、供应产品范围等信息,实现动态更新。
二、供应商动态管控:全程跟踪,保障持续符合
供应商准入后,需通过日常监督与定期评价,确保其质量能力持续满足要求。
1.日常管理:记录留痕,问题闭环
工厂需保存供应商管理的全流程记录,包括:
1)资质文件(如营业执照、体系认证证书、产品认证证书);
2)样品检测报告、二方审核报告;
3)供应商业绩评价记录(至少每年1次)。
2.业绩评价:量化指标驱动改进
业绩评价需围绕“质量、交期、服务”三大核心维度,设置可量化的评分标准(示例):
质量得分(占比60%):以进货检验合格率为主要指标(如连续12个月合格率≥98%得满分,每降低1%扣5分);
交期得分(占比20%):以准时交货率为主要指标(如准时交货率≥95%得满分,每延迟1次扣3分);
服务得分(占比20%):包括售后响应时效、质量问题处理配合度等(业务员主观评分需附具体案例支撑)。
评价结果需经质量部门审核、管理层批准后,作为供应商分级管理(如A/B/C级)的依据:A级供应商可优先合作并扩大份额;C级供应商需限期整改,整改不通过则淘汰。
3.关键变更管理:及时更新,规避风险
供应商若发生以下变更,需重新提交资料,视情况并进行审核:
1)生产地址、关键设备或工艺调整;
2)质量体系认证证书过期;
3)主要管理人员或技术团队变动。
三、关键供应商备案:符合CRCC要求的特殊管理
CRCC认证规则明确要求,对于关键原材料和元器件必须将供应商备案至CRCC,关键原材料和元器件只能从备案供应商处进行采购,备案的供应商必须为生产制造商(非经销商/代理商),并对备案管理提出严格要求:
1. 备案对象:锁定生产端
若采购来源为经销商或代理商,工厂需要求其提供生产制造商的完整资质文件(同供应商准入要求),并将生产制造商纳入《合格供应商名单》,与经销商/代理商签订合同时需备注“指定备案制造商”。
2. 备案流程:新增必申请,动态维护
新增关键供应商时,工厂需向CRCC提交申请及相关证明文件(如生产制造商资质),经CRCC审核通过后方可批量采购。备案信息需与工厂《合格供应商名单》保持一致,确保可追溯。
在CRCC认证体系中,供应商管理是保障认证产品符合性、稳定性的核心环节。通过“准入严格筛选、过程动态管控、关键备案追溯”的全周期管理模式,企业不仅能满足认证规则要求,更能构建起高质量、低风险的供应链体系。随着铁路行业技术的快速迭代与认证标准的持续更新,企业需建立供应商管理的常态化机制,定期修订管理制度、优化评价指标,推动供应链向“优质、高效、协同”方向升级,为认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品牌公信力提供坚实支撑。
(通讯员: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轨道交通器材有限公司 欧阳百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