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书我说 寻访名著中的大美江苏⑤③|怀袖藏风骨 启扇见江南
2025-07-28 21:1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姬传涛  
1
听新闻


怀袖藏风骨 启扇见江南

  “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宝玉与晴雯因跌扇一事拌嘴。为寻求和解,宝玉拿出一批江南名扇,让晴雯尽情撕扇宣泄情绪,双方重归于好。

  “又叫小厮到店里取了百十把扇子来,季苇萧、杜慎卿、来道士,每人分了几十把去写。”《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名士杜慎卿在南京莫愁湖举办戏曲选秀大会,将题诗的扇子作为“色艺双绝”优胜者奖品之一。

  “溅血点作桃花扇,比着枝头分外鲜。”清代文学家孔尚任的传奇剧本《桃花扇》以秦淮河畔的一把诗扇为故事灵魂。这把“桃花扇”见证了侯李爱情的坚贞,也承载了南明兴亡的历史悲歌。

  ……

  文学伴“清风”,一抹芬芳来。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扇子”始终是绕不开的重要文化符号,不仅是引风之物,更是怀袖雅物,承载着文人墨客的风骨、才子佳人的潇洒、谋者智士的策略。而作为中国扇文化的典型代表,工精艺绝、融汇诗书画的苏扇,将匠人智慧、江南雅致与文学精魂熔铸一身,无声诉说着千年文化清韵。

苏扇亮相进博会现场 图源: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诗画点亮苏扇 雅士重金追捧

  “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从南宋诗人陆游的名句中,足以窥见当时苏州人对扇子的喜爱。苏扇以造型精美、工艺精湛闻名于世,涵盖折扇、檀香扇、团扇、宫扇、象牙扇等丰富类型,其历史可追溯到晋代,鼎盛于明清时期。当时,苏州一跃成为全国手工业发展繁盛、商业发达的区域之一,为苏扇提供了发展沃土。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提到江南才子,提到文人雅士,一把精致典雅的扇子就是其形象的折射。”苏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朱元吉认为,自古以来苏州人崇尚文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意识较浓。许多文人晚年退隐,或为居士,“隐其资财而匿身于村野,传书积德”,或舍田遗金以追求“秋月春风在怀抱,吉金乐石为文章”的超凡脱俗的理想境界。

  明代中叶,随着吴门画派“明四家”(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的崛起,文化名家们纷纷以诗词歌赋、花鸟山水赋予苏扇鲜活生命力。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提到:“姑苏最重书画扇,其骨以白竹、棕竹、乌木、紫白檀、湘妃、眉绿等为之,间有用牙及玳瑁者,有圆头、直根、绿环、结子、板板花诸式,素白金面,购求名笔图写,佳者价绝高。”文人雅士不惜花重金追捧苏扇,一方面可以彰显个人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另一方面激发了艺术再创作的无限灵感。

  “苏扇的工艺技术发展与当时苏州的文雅之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共同进步。”朱元吉表示。

  才子偶遇苏扇 文化清风自来

  文人与苏扇相逢,衍生出许多动人佳话。相传文徵明对题诗作画的扇面要求甚高,清代学者阮葵生称其“非方扇蒋骨不书”。当时苏州民间著名手艺人蒋苏台擅长制作扇骨,其技艺精湛,所制的“蒋骨”柄价值三四金。而方氏精于制作扇面,堪称文徵明的“御用”扇面制造师。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文徵明对审美与艺术的执着坚持。

  “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另一位“江南才子”唐寅,有着许多卖扇相关的雅闻。据《蕉窗杂录》记载,有次唐寅在街边偶遇一卖扇老者,正因销量不佳而愁眉不展。唐寅心生怜悯,向老者借来几把素白的扇面,当场挥毫泼墨,随后又将扇子还给老者。老者将信将疑地拿去卖,结果“人争以百钱购一扇,立尽”。第二天,老者又带着扇子找到唐寅,唐寅笑着回答:“吾昔不诺贵人,今而子之,可乎?(从前连权贵们求我写字作画都不答应,现在难道能答应你吗?)”一把扇子,正是其仗义善良、刚正不阿精神的最佳注脚。

  明末,苏扇发展到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清初,苏扇成为皇家御用贡品,乾隆年间还形成专营苏扇买卖的扇庄;清末,苏州城聚集了数百人的苏扇从业者队伍……苏扇制作的品种逐渐繁多,制作工艺也日趋丰富多样。“苏扇是文人风雅之情的产物,所蕴含的不仅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折射出明清时期以苏州地区为代表的江南水乡的生活氛围。”朱元吉表示,苏扇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与磨合,从刚开始贵族士人的享用,到今天“飞入寻常百姓家”,苏扇不仅仅是一个特色工艺物件,更是把吴文化的内涵呈现在公众视野中。

  匠心复兴苏扇 绘就江南风华

  “木贼草水磨法”“洒金”“良工用糊如水”……苏扇制作的讲究,在热播微短剧《一梦枕星河》中得到精准还原。剧中,非遗制扇技艺传承人朱依然执着于复原失传已久的“桐叶扇”,梦想将苏扇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剧外,一批手艺人同样执着于传承古老非遗技艺,让苏扇雅韵焕发新生。

  朱依然复原的“桐叶扇”,出自苏扇制扇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盛春之手,是对清朝宫廷藏扇的一次成功复刻。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熏陶,盛春自1990年起手握苏扇造型刀,一握便是30余年,成为苏州为数不多的“三把苏扇”都会做的手艺人。2006年,苏州制扇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让传承者们深感重任在肩。“我创办了与苏扇相关的企业,而且逐渐从一个制造型企业向综合性文化企业转型。作为一家非遗企业,不仅要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也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苏扇。”盛春表示。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传统技艺需要拥抱时代、拥抱市场,才能更好地发展。”创业伊始,盛春的企业也曾面临销量不佳的困境。盛春从电商直播平台看到了新发展机遇,带领团队开启了苏扇线上直播间,打造了“盛风”“盛风堂”“盛风苏扇”等苏扇IP。从刚开始“一周才卖出一把扇子”,到整体营业额回暖攀升,再到年度营业额稳定在三四千万元,企业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良性循环。此外,盛春还致力于推动非遗出海,多次参加海内外展览推介非遗产品,并走进高校向各国青少年讲述苏扇的制作过程与艺术理念,向世界展现苏扇之美。

  一折苏扇开合,几许江南风雅。当苏扇非遗作品亮相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以姑苏文化之美惊艳世界;当中外青年友人走进苏州檀香扇厂,亲手用电烙笔在扇面上烫出玉兰花图案,惊叹于“扇虽小,匠艺深”的江南智慧;当大漆扇艺和穿扇骨技艺体验,成为社区文化课堂上深受亲子喜爱的“人气项目”……人们正以守正创新之心,为凝聚着中华文明千年智慧与东方美学的苏扇注入澎湃生命力,让这份千年风雅重新在当代流转生风。

(江南时报记者 姬传涛)

标签:扇子;江南;苏州
责编:滕方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