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担好文化传承发展的大学使命
2023-08-08 10:25: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俞锋  
1
听新闻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个方面,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特性。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使命,要准确把握五个突出特性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充分发挥在传承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方面的独特优势,努力承担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立足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大学要做文明生生不息的承继者。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绵延至今的古老文明,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突出连续性。跨越历史长河,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世界、人与宇宙的哲学思辨和价值审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这些传统价值观念时至今日依然光彩熠熠,成为“中国之道”的强大根基和“中国之治”的深厚土壤。作为教育“塔尖”的大学,要把赓续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作为重要使命,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贯穿于立德树人始终,引导当代青年从源远流长的文明连续性中理解古代中国、理解现代中国、理解未来中国,做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继承者。

  立足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大学要做文化转化发展的引领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所谓“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五千多年而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根本上在于其始终保持着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内在品质。面对创造“时代的新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当代大学要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勇当擎旗手和主攻手,传承发扬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和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构建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作体现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文艺作品,培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时代新人,在守正创新中推动中华文化实现新发展。

  立足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大学要做民族共同信念的践行者。中国人追求文化多样和民族多元基础上的“大一统”,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深入人心,这也是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文明的根源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当代大学生是民族复兴伟大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大学要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和职责,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育人全过程,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的共同信念融入内心、融入血脉,主动承担起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大任。

  立足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大学要做文明交流互鉴的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大学应秉持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以平等、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融入国际学术创新体系,广泛开展人文艺术交流和教育合作,搭建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方式、拓展合作内容、深化合作成果,使大学成为中国与各国人民民心相通的桥梁。注重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动不同国家青年人的对话与交流,加强学术互访和文化互通,让各国青年在交流互动中增强互信理解,消除隔阂和误解,引导青年人正确看待大变局中的中国和世界。要致力于培养更多促进中外友谊的国际友好青年使者,引导他们深入感知中华文化,用自己的语言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用自己的话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立足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大学要做人类和平发展的守望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人类历史发展经验和世界格局发展大势提出的新型国际秩序观,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主张,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再到“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的义利取舍,乃至“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处世之学,“尚和合,求大同”始终是中华文化的最主流价值追求。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的当下,高等教育要把培养国际新秩序的未来倡导者和领导者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高远的视野、宽宏的胸襟、博大的情怀,筑建起为人类命运而忧戚、而奋斗的宏阔志向。

  (俞锋系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

标签:中华文明;中华;习近平
责编:dai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