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夏日的澜溪社区,墨香与彩韵交织,竹影共笑声飞扬。7月14日至18日,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澜溪社区关工委开展“遇见非遗”系列夏令营活动。五天时光里,脸谱、纸浆画、扎染、风筝、竹编五种非遗技艺依次登场,让“遇见非遗”成为社区青少年暑期最生动的文化印记。
笔墨绘意:色彩间触摸文化肌理
颜料盘里的斑斓色彩,成了孩子们解锁非遗的第一把钥匙。
脸谱绘制时,孩子们听非遗老师讲解“红忠紫孝、黑正粉老”的脸谱密码,用稚嫩的笔触在空白脸谱上涂抹挥洒,“五老”志愿者臧小芳在一旁细心引导,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跟上老师的节奏。
纸浆画创作中,孩子们将细碎纸浆捏塑成花草、星月,用立体造型诠释节气之美,春分的新绿、冬至的雪白在指尖绽放,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巧工造物:指尖上绽放非遗魔力
从布料晕染到竹条编织,传统手工艺的魔力在孩子们指尖流转。
扎染方巾环节,白布经捆扎、浸染后,解开绳结的瞬间引发了阵阵欢呼。“哇!我扎染的方巾像蓝天白云!”“胜浦小参谋”乐乐小朋友举着蓝白相间的方巾转圈展示着。
竹编凉扇课堂上,纤细竹条在孩子们手中穿梭,大家跟着老师学习挑一压一的技法,从生疏到熟练,当竹丝交织成扇面,摇起时不仅送来清凉,更藏着手作的温度。孩子们边摇竹扇边开心地说:“风都是香香的竹子味道!”
艺承童欢:作品中承载传承初心
当孩子们捧着亲手制作的“成果”——色彩鲜明的脸谱、纹样独特的扎染方巾、扇风轻摇的竹编扇,亲手绘制的风筝时,脸上满是自豪。非遗技艺遇上童真创意,每件作品都成了文化传承的载体,这些独一无二的“非遗手作”,不仅是夏日的纪念品,更承载着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初识与热爱。
澜溪社区此次“遇见非遗”夏令营活动,以趣味实践让非遗走进青少年生活,用手作体验搭建文化传承桥梁,让孩子们在创作中感受非遗底蕴,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方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