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栖霞区城管“4+1”+“一店一案”模式,提升餐厨垃圾处置效能
2021-07-16 07:23:00  来源:江南时报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2020年11月1日《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南京市进入强制垃圾分类时代,在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发现,餐厨垃圾在城市生活垃圾中占比较大,其有机物含量高、易腐坏,分类处理不当易影响城市环境、污染水质、传播疾病。

  餐饮户作为餐厨垃圾产出的大户和垃圾分类重点关注对象,如何正确的引导与落实,是垃圾分类“持久战”中重要的一环。栖霞街道辖区内餐饮户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层次不一、周边环境不尽相同。针对复杂的餐饮环境,栖霞街道积极探索,不搞“一刀切”,将辖区内的餐饮户分成小餐饮户和大餐饮户两大类,分类施策,创新“4+1”小餐饮户餐厨垃圾管理模式及“一店一案”大餐饮户餐厨垃圾管理模式,取得良好成效。

  集中投放

  实行小餐饮户“4+1”管理模式

  栖霞街道辖区内餐饮户绝大多数为商业街的小微餐饮户。这些餐饮户分布呈特定区域性、餐厨垃圾总量大,但个量小且不均,自行签订清运合同成本高、分类成效差。针对小微餐饮户在处理餐厨垃圾上面临的实际困难,街道垃分办本着为民办实事、纾民忧、解民困的宗旨,经过多次调研、走访、召开工作推进会等,制定出一套“4+1”小餐饮户餐厨垃圾集中投放收运推进方案。

  “4+1”管理模式,主要指的是对四分类的环保屋进行改造,增加1个餐厨间,打造成“4+1”环保屋,周边小餐饮户可以在规定时间将餐厨垃圾集中投放到餐厨间,然后由清运单位统一处理,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在该项工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南炼生活区商业街餐饮集中区。南炼生活区自2020年7月三供一业移交后实行封闭式管理,商业街位于小区内部。区域内有28家小微餐饮户,对于该小餐饮户集中区,街道垃分办一是强化宣传指导。联合执法队员、社区工作人员、垃圾分类志愿者深入到每一个小餐饮户进行多轮上门宣传,指导各餐饮户按照规定设置其他、餐厨二分类垃圾桶进行源头分类投放;二是创新设施改造。针对小餐饮户厨余垃圾个量少,总量多,分布呈区域性的特点,在商业街旁设置餐厨垃圾集中投放点,今年小区内18个垃圾分类普通收集点升级改造成环保屋,就这次升级改造的机会,栖霞街道选取最靠近商业街的3个环保屋,改造过程中在原来四分类的基础上增加1个餐厨间形成“4+1”分类模式,周边餐饮户可以将分出的餐厨垃圾集中定时投放至餐厨间;三是规范收运模式。由社区牵头小餐饮户与有资质的收运企业签订餐厨垃圾收运合同,并安排专人称重,同时指导餐饮户正确投放。收运企业对餐厨垃圾进行日产日清,并规范台账登记。

  餐厨垃圾投放点的设置共有两个好处,一是防止餐厨垃圾混入厨余收集点,同时提高了餐厨垃圾分出率;二是方便社区对小型餐饮餐厨投放、收运进行统一管理,且节省了餐饮户处置成本,获得了周边餐饮户的一致称赞。据统计,在采用该模式之前,南炼地区每月餐厨垃圾分出量约为15吨,采用该模式之后,餐厨垃圾每月分出量约为39吨,分出率上涨了约160%。

  分类施策

  实行大餐饮户“一店一案”管理模式

  涵田栖云山房和东部山庄为栖霞街道辖区内较为突出和具有代表性的两家大型餐饮企业,在强制实施垃圾分类初期,企业对于如何开展垃圾分类知之甚少,为此,街道垃分办安排专业指导小队,深入现场勘察,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体现大餐饮户独特商业风格的垃圾分类宣传及设施投放设计方案,策划落实“一店一案”,并持续跟踪,检查反馈,不断改进,为企业做好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目前,东部山庄和涵田栖云山房已建成较为规范的垃圾分类收集点、实施分类投放、清运,完成各类垃圾从产生到处置的闭环处理。通过”“一店一案”,餐饮企业对于垃圾分类工作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餐厨垃圾分类规范化促进企业环境提档升级,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企业经营业态实现良性循环。

  如何更加高效有序的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栖霞街道一直在动态推进中不断探索,“4+1”和“一店一案”是该项工作中的一个缩影,下一步,街道将继续创新思想,不断优化垃圾分类工作长效管理机制,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栖霞注入新的活力!

  通讯员:曲茜

标签:餐厨垃圾;餐饮;垃圾分类
责编: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