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儿警”黄冬青的警务室里的故事
2021-02-02 13:4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郑永波 孙娅文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黄冬青是连云港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朝阳派出所社区民警,俗称“片儿警”。每个片儿警都有自己的警务室,黄冬青也不例外,他的警务室叫“马山警务室”。在黄冬青不到四年的社区民警工作经历中,他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工作中,与辖区群众结下了深厚的警民鱼水情,社区警务工作也取得多项佳绩。他和他的马山警务室真正成了连接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做好基础工作 紧密联系辖区群众

  “我是从部队转业当警察的,成为社区民警之后我发现,社区工作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2017年2月刚调到朝阳辖区当社区民警,黄冬青就立刻着手入户走访。他坚持在最短时间内将管区内的一千八百多户居民、五百多间出租房一户不落地走访到,将“见到辖区的每一个人、熟悉每个人的基本情况”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

  很快在他管辖的村居,百姓们都知道社区来了一位整天为社区平安、为居民群众忙活的黄警官。辖区的大爷大妈、小商小贩都主动反映治安信息,积极协助搞好社区治安管理工作,社区治安防控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先后在群众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线索80余条。

  仅用两年时间,黄冬青就将责任区管辖3000余常住人口、95%的群众的基本情况做到“一口清”,而群众对他的知晓率也达到了100%。为了便于管理,黄冬青还给每户建立档案,做到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2020年,黄冬青将纸质档案与百度地图相融合,自主设计研发了社区居民管理系统。系统运用专业绘图工具,以房屋为主标,制作辖区防控示意图,标注每户门牌号、人员信息、房屋属性和技防点位、巡防区域时段等内容,实现了“人——屋——地”相结合的电子管理方式,辖区情况真正做到了一目了然。

  构筑防控体系 稳步提升群众安全感

  黄冬青所管辖的铁路社区和新县社区,辖区内人口密集,流动性大,学校、工厂、水库、山体等物态门类齐全治安形势较为复杂。为了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黄冬青针对社区特殊性,将网格化管理迅速推广开来。

  在黄冬青的倡导下,辖区马山社区挑选了32名在群众中有威信、责任心强的党员为骨干,又邀请了25名热心群众参与治安巡防工作。黄冬青根据人员情况编排了10支义务巡逻队,轮流在社区开展义务巡逻。

  为了提升管理效果,黄冬青自筹经费为巡逻队配齐冲锋衣、马甲、帽子、肩灯、音箱、强光手电等装备。定期安排党员带队进行义务巡逻,排查安全隐患、宣传社会治安顺口溜、登记出租房信息。各组巡逻工作情况在每季度的网格员会议上汇报,有治安隐患的情况随时汇报。

  2020年,黄冬青牵头的义务巡逻队,累计开展义务巡逻296次,党员参与人次逾550余人次,通过巡逻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6人。

  辖区百姓感慨地说:“看到老黄带的巡逻队在社区各街巷道巡回走动,忙忙碌碌,派出所民警真的离我们近了,我们心里很踏实,特别有安全感,晚上睡觉特别香”。

  化解家庭纠纷 获得群众真诚感谢

  社区民警的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作为一名社区民警,关键是要敲得开门、说得上话、交得了心,群众才会从心里认可你。”黄冬青常说。他坚持用“细心、耐心、诚心、公心”解决矛盾纠纷,汲取“望、闻、问、切”的精髓,被社区群众笑称“和事佬”。在他的社区有着这样一个说法,谁和谁有了磕磕碰碰的事,就会说“走,找黄警官评评理!”

  辖区慧某一家八口人,三世同堂,按理说这是一个幸福之家。却因为老人不善于处理家庭矛盾,儿子冲动、儿媳攀比、效仿等因素导致家庭矛盾不断激化,家里是三天一小吵,一周一大吵。

  黄冬青了解情况后,主动多次上门做工作。一边提醒老人一碗水端平,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能厚此薄彼;一边对兄弟、儿媳进行沟通,提醒其要善待老人,尽善尽孝,兄弟妯娌之间多体谅。最终家庭矛盾的焦点、心结被他用耐心、技巧各个击破,八口之家重归于好,其乐融融。半个月后,一家人专门到派出所送来果篮,感谢派出所让他们家庭和睦!

  黄冬青还在警务室设立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的律师事务所工作站,建立“驻警务室调解员为主体和社区民警参与、专业人士适时介入、热心群众预约旁听”的“1+3”公调对接机制,提前介入、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黄冬青说:“社区工作要精耕细作,我会用心用情为辖区群众办好每件‘小事’,一如既往地耕种好‘责任田’。”在他的努力下,辖区可防性案件、矛盾纠纷同比分别下降30.25%、21.3%,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均保持在99.35%以上,连续多年无越级上访。他所管辖区的马山警务室2020年度也被连云港市公安局评为“示范李树干式警务室”。(郑永波 孙娅文)

标签:警务室;冬青;社区民警
责编:苏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