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它既承载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为新时代青年搭建了践行责任、展现担当的实践舞台。为深入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切实锤炼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江苏大学能源研究院“赋能乡村・心系基层”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8月6日至10日跨越千里,从江南校园奔赴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上北泉村,开启了一场扎根乡土、服务民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之旅。团队以“政策调研—精准帮扶—问题反馈”为核心主线,深入基层一线察实情、解民忧、促发展,既细致调研精准扶贫政策落地成效,又扎实开展暖心民生服务,全力搭建起高校智慧与乡村需求无缝对接的桥梁,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绚丽绽放。
在上北泉村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实践团队秉承“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理念,摒弃“走马观花”式调研,转而采取“解剖麻雀”的细致方法,通过“座谈访谈+入户走访+实地考察”三维联动的方式,全面考察该村在产业扶持、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改善等领域的政策落实成效。
团队成员带着问卷与提纲,深入脱贫户和困难家庭,走进农家院落、田间地头,真诚倾听村民心声,系统梳理出诸如产业类型单一、集体经济规模有限、医疗报销流程复杂、特殊群体关怀不足等一系列痛点问题。
队员们白天奔走记录,夜晚梳理分析,将碎片化民情系统化,最终形成近万字的《上北泉村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报告既呈现政策落地成效,也指出产业、医疗、民生关怀等领域短板,提出“发展农光互补特色产业”“简化医保报销线上流程”“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等建议,为村庄优化发展路径提供扎实依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团队秉持“民有所需,我有所应”,将“精准帮扶”落到实处,用暖心实事传递政策温度。
为破解村民“懂不全、用不好”惠民政策的难题,团队将医保缴费、养老保险领取、教育补贴申请等政策整理成“明白纸”,分组入户用“家常话”讲解政策细节,确保村民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针对村里孤寡老人较多的情况,团队开展“夕阳关爱”行动,购置防暑药品与常用物资送到老人家中,帮老人打扫庭院、整理杂物,手把手教老人用智能手机连接WiFi、视频通话,完成社保资格认证、查询医保缴费记录,切实解决老人生活难题,提升基层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
“一次实践易,长久帮扶难。”为让高校资源持续赋能乡村,实践结束前,团队与村委会干部进行总结座谈会,双方就共建“高校—乡村”长效联系机制达成共识: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开通“远程咨询”通道,线上提供产业指导、政策解读,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此次灵丘之行,对每一位团队成员而言,不仅是社会调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的全面锤炼,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与精神升华。大家纷纷表示,未来将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把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实际行动,既要做乡村振兴的见证者,更要做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建设者,用青春智慧与实干担当,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