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这汇款单上的字儿我瞅不清...”
一个清晨,刚结束晨会的我被这声带着浓重乡音的询问吸引。转头望去,玻璃窗外站着一位裹着藏青色棉袄的老人,枯枝般的手指正费力地按压着老花镜,手中汇款单的折痕里还沾着几粒麦麸——这是我入职半年来最特别的一笔境内汇款业务。
老人姓周,要给在外省工地打工的儿子汇去3000元。当我指着智能汇款机介绍“实时到账”时,他连连后退:“这机器会‘吃’卡……”话音未落,汇款单从颤抖的手中滑落。弯腰捡拾时,我瞥见他磨破的袖口里,竟用红绳系着一张泛黄的银行卡。
发现老人听力障碍后,我抽出一张汇款单,把需要填写的内容都打钩,我忽然想起培训时行长的话:“对特殊客户,服务速度要慢,但温度要满。”
业务办结后并未简单道别。我用便签纸写下:“周叔,下次汇款前可以提前让大堂工作人员指导您先填写完。”
这单耗时20分钟的汇款,教会我比半年工作更深刻的道理:每个网点需配备老花镜、手写板等适老工具,60%老年客户更依赖纸质回单的触感确认交易安全。
后来再遇周叔,他正带着三个老街坊来体验自助汇款机。望着老人们围在智能机具前用放大镜研究,突然觉得这方三尺柜台如同一个时光转换器——当我们用老人的节奏重新校准金融服务时,那些被数字鸿沟切割的焦虑,终会消融在人性化服务的暖阳里。
这单普通汇款折射出适老化服务的多重维度:既要通过“降噪处理”(关闭嘈杂提示音)减少老年客户认知负荷,又要创造“可触摸的安全感”(纸质汇款单);既需保护客户隐私尊严,又要构建子女参与的“信任三角”。在工商银行,“金融适老”不是简单的设备改造,而是一场对服务本质的回归—让技术进步始终带着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