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赞歌》山水横幅(纸本水墨,145㎝×360㎝,2008年),收录于《赵溅球中国画欧洲巡回展作品集》和《赵溅球尼泊尔写生中国画展》作品集,《欧洲巡回展作品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画作通过壶口瀑布壮观景色的描写,歌颂了祖国山川的壮丽多娇,歌颂了中华民族因悠久文化产生的巨大凝聚力、自信心和不畏艰难、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坚定意志。画境意象瑰奇,气势磅礴,堪称一曲民族精神的颂歌。
赵溅球的创作一方面根植传统,对本民族经典精嚼细咽,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对西方艺术深度审视,取其精华。赵溅球的画内画外功夫整体推进,综合修养超异,于哲学、史学、文学兴趣甚浓,而精湛的功力又能将诗意哲思化为潜意识渗透于意境之中,体现氤氲的诗意和幽邃的哲思。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永远是艺术创新的不二法门。赵溅球于写生所下功夫之深,足迹半天下,所绘山川风物,大多是亲历其境,写生万本方得其真,通过典型化手段创造的艺术形象,《壶口赞歌》虽为写生之作,而抒情强烈,寄托遥深,是震人心魄的艺术杰构。

《壶口赞歌》,145㎝×360㎝
壶口瀑布位于山西临汾市吉县和陕西延安市宜川县之间的黄河之上,南距西安350公里,北距太原387公里。壶口瀑布为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之黄色瀑布。壶口瀑布的形成约有6.5万年,每年推进0.7米,是河流侵蚀作用的结果。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耸立,河道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水面宽至300米,在与壶口不到500米距离的水面收窄到20-30米,落差是30多米。春季的桃花汛期间和每年的8月份,壶口瀑布的水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桃花汛期间,瀑布上游内蒙河套地区的河面开阔,大量的冰水奔流而下,使瀑布的水量急剧增加,有时流量可达每秒1000多立方。每年的8月,壶口瀑布迎来水量最大、景色最为壮美的时期。水势浩荡,场面壮观,飞溅的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彩虹桥,增添了绚丽瑰奇的神秘感和浪漫氤氲的神话色彩。秋季天高气爽,瀑布的落差和水面宽度清晰可见,崖壁上的树叶飘黄,与黄河的滔滔激流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壮美画卷。
品赏画作,逼真景色的描写仿佛在八月里亲临壶口观赏瀑布。“黄河之水天上来”,感受到李白的描写是那样逼真,只见如龙的巨流若万马奔腾从高原奔驰而来,势不可挡,咆哮奔腾,声宏震天,飞流直下,形成一片黄茫茫的水雾,形成长河高挂的巨大水帘。水流撞击岩石,溅起层层浪花,仿佛发出巨雷般的震响,瀑布在朝阳的照耀下红黄交映,绚烂多彩,隽秀多姿,清空朦胧,此刻油然想到李白描写庐山瀑布的情景:“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望庐山瀑布》)壶口瀑布虽少庐山瀑布银河倒挂的诗意,而力感气势更加震人心魄,奔腾的激流冲决一切,荡扫一切,无物可撄其锋,让人感受到生命之力、群体之势的激越与澎湃。韩愈诗云:“岷岷太行应鬼神,壶口飞瀑挂千峰”(《登幽州台歌》),信哉斯言!壶口瀑布是力与美的和谐统一,以威猛的气势,澄黄的色泽,宽阔的水帘,迷濛的水雾,展示大自然神工鬼斧的创作。由此可以想见画家观赏瀑布之时低回留连、动心骇目、彻夜难眠、心潮澎湃的情景。
此画虽为写生之作,实则为典型化、哲思化、写意化的艺术表达,是画家心中的一道独特风景。此处的激流、飞瀑、崖岸、涛声是寓情于景、寓理于景的形象,又是抒情的符号。壶口的壮观景色,既移情于艺术家,艺术家的激情、哲思又移情于壶口瀑布,亦此亦彼,物我交融,拓展出广阔的联想空间。由壶口瀑布之激越豪纵让我们想到中华民族艰难困苦的抗战岁月,仿佛听到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激越悲壮的旋律,听到“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的怒号,想到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以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浴血抗战的情景,想到毛泽东主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诗意,想到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中国的雄壮一幕。我们的神思穿越时空,由黄河的奔流想到了中华民族无数英杰为捍卫国家主权而前仆后继、血染疆场的雄姿,想到了世世代代先民们创造的文化,由文化形成的凝聚力而产生的一泻千里、万物莫敢撄其锋的民族意志、民族精神!透过画卷,仿佛看到黄河日夜兼程地浩荡奔流,宛若巨龙翻千山、越万壑,冲决万物,咆哮奔腾,发出生铁撞击青铜的劲响!黄河汇万流而成巨流,集众美而成大美,浩然东去,九曲回肠,品质浑厚,气贯长虹,无畏挫折,桀骜倔强,形成磅礴的气势!《壶口赞歌》让我们聆听到一曲交响乐的壮丽而苍凉,是生命伟力之颂歌,民族凝聚力、自信心之颂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之颂歌!
此作看似信笔挥洒而匠心独运,辞微旨远。艺品以一笔藏万笔,一象藏万象,体现高度地写意性,动静有致,虚实相生,达到了整体的和谐,体现强烈的诗化色彩、哲思色彩。艺术语言准确追蹑主体情感的运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情感激越,境界幽深。构图省去了背景的描写,突出主体意象,体现一种浮雕感,简约中见丰富,鲜活中见幽深,强化了激情的抒发,诗意的蕴含,哲理的妙悟。画家运斤成风,根植传统而又匠心独运,根据客体的需要、抒情遣意的需要,糅合多种技法表达,泯灭痕迹而又灵气氤氲。用斧劈皴、解索皴、披麻皴等技法描写壶口耸峙的石壁,体现浑厚的体积感、坚硬的质感;用流动而富有节奏的线条勾描飞溅的瀑流,用泼墨泼彩状绘高颀的落差,豪纵的气势,形成空濛的意境。通过映衬表现光影的变化,似见西方印象派画风的影子。全幅的动与静、明与暗、浓与淡对比强烈。品赏斯作,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中仿佛听到震天撼地的涛声,产生疏瀹五脏、澡雪精神的审美效果。
画作以典型的意象、灵性的语言描绘了黄河壶口瀑布奇谲壮美的风光,让我们壮怀激越,神思飞动,想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想到了坚毅顽强的民族精神,想到了由中华文化产生的凝聚力,仿佛看到了动心骇目的景色,听到震天撼地的涛声,心埃洗涤,热血沸腾。此画内容与形式、风格与意境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无疑一曲民族精神的颂歌,中华文化的颂歌,激发了我们对伟大祖国、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热爱之情。试以小诗三首作结:
之一
天际奔来一巨龙,摧枯拉朽往前冲。
似聆抗战洪波曲,民族精神蕴此中。
之二
穿越川原峻岭来,奔腾咆哮浪千堆。
如帘雨幕虹霓贯,楮素轰然响巨雷。
之三
中西融贯骋情思,万象裁成五彩诗。
竖抹横涂抒激越,镂心刻意铸清辞。
(作者系湘潭大学教授,民政部希望工程书画专委会智库顾问、荣宝斋沈鹏诗书研究会理事、沈鹏介居书院院聘艺术家、卓越诗书画美评家、诗人)

赵溅球,1955年生,湖南益阳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曾任益阳市第二届政协常委、益阳市赫山区文化馆馆长、湖南工艺美院教授,现为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师承于曾景祥、钟以勤、杜滋龄、贾又福先生。潜心于洞庭湖山水画的探索与研究,技法上讲究中西合璧,集南北画风于一体,熔传统与现代于一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