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寻常光景皆是长情
2025-07-27 21:5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海波  
1
听新闻

寻常光景皆是长情

□ 王海波


  在朋友圈瞥见周蓉的新书《仅向岁月微低头》,便向她讨了一本。书很快寄到,翻开扉页,竟还留着她自嘲的话语,其谦和与真诚可见一斑。读罢整本散文集,感触良多,一直想写点什么,又恐笔力不逮,未能切中肯綮。

  周蓉是南通市文联副编审,平时少有过往。每次去市里参加活动,总能见到她匆忙的身影。于我而言,周蓉是位心思极细密、笔触极沉稳的作者。这本《仅向岁月微低头》,是由南方出版社出版,书中篇目或长或短,气象却皆开阔,收放自如,是能持续写下去的好文章。若要将每篇都摊开细论,恐力所不及,篇幅亦难容。故仅择其集中《何处是归程》一篇,略陈浅见,或可管中窥豹。

  这篇散文,以一棵柳树为轴,徐徐铺开城郊村落变迁的图卷。周蓉以克制的笔调,在记忆的流逝与生活的奔涌之间,勾勒出城市化浪潮里个体那份复杂而清醒的情感回响。

  她的语言老练,深谙白描精髓。写柳树,“枝叶早已铺天盖地”,只此一句,蓬勃的生命力便扑面而来;写人去楼空,“成为一处又一处的颓垣”,简洁的画面里浸透荒凉。她尤擅以细小的光斑折射时代巨幕——村民因毛巾、洗衣液而投票,外婆每日如上班般准时赴小区的牌局……这些寻常碎片,悄然汇聚成城郊生活的独特图景。最令人心头一颤的,是结尾对广场舞的遐想。它看似轻盈,却如利刃划开时间帷幕,骤然照亮记忆深处那棵“被抛下”的柳树,将“耿耿于怀”与“逐渐沉默”的复杂心绪推至顶峰。

  结构上,文章始于“河边的柳树”,又收束于“河边的大柳树”,首尾圆融。柳树,作为沉默的见证者,其蓊郁恒常与人世的剧烈变迁,形成无声的张力。作者巧妙穿插了母亲、外婆、邻居对“拆迁”的不同态度——母亲的“热闹好”、外婆的“呵呵笑”、邻居的“矫情什么”,交织成“新胜村”面对剧变的集体心绪图谱。这种结构,既支撑了情感的层层递进,也让个体的乡愁在群体的回响中获得了更深的共鸣空间。

  此文最核心的力道,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怀旧喟叹,呈现出一种清醒而深刻的现代乡愁。作者坦言,“新胜村”既非梁庄式的困顿,也无传统乡村的身份焦虑。村民们主动申请拆迁,只为“继续做邻居”——这朴素的愿望里,藏着一种生存智慧:当故土难留,他们以主动的姿态,在变迁中竭力守护情感联结的根须。最终,作者领悟道:“父母在,有乡邻,不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故乡吗?”这重新定义的“故乡”,既承认了物理空间的消逝,又为心灵归属寻得了新的栖所。然而,清醒并未消弭怅惘。那棵被“抛下”的柳树,终究成了无法搬迁的记忆符号,在时光里孤独生长,指向更深沉的文化叩问:当广场舞的韵律淹没了蝉鸣,我们还能否听见大地深处的回响?

  《何处是归程》最终抵达的,是城市化浪潮中一种珍贵的清醒。它不回避推土机下的黯然,亦不否定新邻里的笑语;它理解外婆拥抱热闹的心,也珍视自己对老柳树无声的牵念。在“新胜村”的消逝与新生里,我们读到的并非挽歌,而是对“如何在流动中守护根系”的深刻探寻——当故土渐行渐远,唯有将情感与记忆深植于心田,才能在每一次回望时,让那棵河边的大柳树,永远蓊郁如初,在风中舒展新枝。

标签:柳树;外婆;情感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