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钟|苏派树木盆景印象
2025-07-24 13:52: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陈太钟  
1
听新闻

  大暑次日,暑气正酣,万物极盛,我与文化旅游研究院同仁共赴“2025虎丘山盆景技艺弘扬活动”之邀约,踏访苏州虎丘山花神苑。苑中主建筑群占地一千二百二十平,景艺堂、花神殿、吴韵夏舞与仙葩韵胜诸景次第而列;南引山塘活水,涵养一池新荷,粉蕊初绽,翠盖摇风,殊为可爱。是日得以聆听虎丘、留园、拙政园盆景大师们畅谈苏派树木盆景之艺道,其言谆谆,其艺精微,恍若清风徐来,顿消三伏暑气,令人神清气爽、印象深刻。

  世人皆知苏州园林甲天下,殊不知园中之园,当属盆景。中国盆景艺术流派纷呈,苏派、扬派、海派、岭南派、川派五家鼎立,更有徽派、浙派等各领风骚。陈毅元帅曾誉盆景为“高等艺术”,诚哉斯言。一盆之成,需融贯美学、植物学、土壤学、气象学诸般学问。苏州乃苏派盆景发源地,名家辈出,民间藏龙卧虎。近年来,私家盆景园如雨后春笋,雅士爱其意境,百姓喜其吉祥,蔚为大观。

  苏派盆景源远流长,肇始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复兴于当代。南宋范成大以英石、灵璧石造景题咏,开文人盆景之先河。上世纪三十年代,周瘦鹃与朱子安珠联璧合,前者重文脉传承,后者精技艺创新,终使苏派盆景独树一帜。其承吴门画派遗韵,尚“姿态秀美,韵律自然,意境深远”,文人气质卓然。传统“六台三托一顶”技法,以棕丝蟠扎,层次井然。今日虎丘万景山庄集其大成,令人叹为观止。

  苏派盆景分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二类。树木盆景取古桩为材,经年修剪蟠扎,终成咫尺山林之势,苍劲雄浑。雀梅、三角枫等树种,经匠人妙手,尽显自然天趣与诗情画意。山水盆景则追求“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意境。二者皆讲究盆架相得益彰,尤以紫砂盆配苏式几架,更添古朴韵味。

  品鉴树木盆景,当循“景象(观象)、意象(品意)、形象(悟境)”三重境界。以“清、奇、古、朴”为审美旨归,通过景、盆、架、名的和谐统一,构筑“缩地千里”的文人画境。

  景乃生命之诗。古桩技法中,“劈干式”尽显梅桩沧桑,“枯梢式”诉说真柏坚韧。直干式五针松展“高远”之势,悬崖式雀梅现“深远”之幽。盆为天地之鉴。浅盆托直干,喻“天高地阔”;斗方承曲干,示“刚柔相济”。明代“时大彬”紫砂哑光衬松柏苍劲,粉彩瓷盆绚烂映花果生机。架是雅趣之延。书卷几托起“案头山水”,根艺架承载“木上木”奇观。名乃意境之钥。《巍然侣四皓》以四柏合栽,盘根错节,动静相生,暗喻商山四皓隐逸之风;《秦汉遗韵》则以五百年枯木逢春,披绿挂翠,尽显秦汉古朴飘逸之韵。二者皆以草木载道,寓深远意境于方寸之间。

  审美之道,需由具象“景象”入抽象“意象”,终达完整“艺术形象”之境。一盆百年柏桩,非止园艺精品,实为“物我两忘”的生命对话,堪称“立体的文人画,无声的山水诗”。

  苏派造景崇尚自然之美,以“师法造化,精巧雅致”为要旨。通过“粗扎细剪,剪扎并用”的技法,使树木冠层疏密有致、通透灵动。在艺术风格上,相较于岭南派枝干的刚劲顿挫,苏派更追求婉转柔美的曲线韵律;而与扬派讲究的水平工整相比,苏派则更注重营造富有立体感和动态美的艺术效果。

  选材之道,兼重自然规律与艺术审美。松柏示“枯荣相济”之境,雀梅成“疏可走马”之趣,石榴现“掌上丹实”之妙,榆树展“鹰爪踞地”之姿。当代苏派更重品种创新,在传统审美与现代生态间寻得平衡。

  四季养护需应江南气候。春防虫害,夏调水分,秋促成熟,冬固根本。特殊时节,尤需精心:倒春寒时谨护根系,酷暑炎天勤保墒情,黄梅雨季慎防闷根。遵循“春蓄势、夏保活、秋养形、冬固本”之道,方能育出“清、奇、古、朴”的苏派佳作。

  盆景之道,是以方寸之景,载天地之心。匠人于咫尺之间,演绎岁月枯荣,诉说自然韵律。每一道弯折都是时光的印记,每一片青苔都是生命的私语。苏派树木盆景之印象,正在于它不仅是技艺的结晶,更是生命的哲学——在有限中见无限,于微末处观大千。

  作者简介:陈太钟,男,江苏盐城人(祖籍宿迁),国家一级演员,苏州旅游职业学院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苏州电影业协会秘书长,苏州市旅游文化产业协会顾问,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文化旅游等。

标签:盆景;树木盆景;文化旅游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