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江林丨范毓周教授的艺术成就与探索之路
2025-05-15 09:2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孙江林  
1
听新闻

  在当代艺术领域,范毓周教授以跨界学者与艺术家的双重身份,构筑起一座横跨历史、哲学、科学与美学的艺术桥梁。这位年近八旬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退休教授,在结束了美术考古、甲骨文研究、文明探源等多领域的学术生涯后,以惊人的创造力投身涌现主义抽象水墨艺术的探索,成为国际艺坛备受瞩目的革新者。

  一、学术积淀与艺术觉醒:从历史学者到跨界艺术家

  范毓周教授的学术生涯长达数十载,深耕甲骨文与古文字、美术考古、文明探源等领域,其研究始终渗透着对中华文明深层结构的洞察。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他退休后转化为艺术创作的精神根系。他意识到,传统中国书画面临同质化、西方化的双重困境,而突破的关键在于将艺术从 “器” 与 “形” 的技术层面,提升至 “道” 的哲学维度。正如他所言:“艺术家应是感知时代趋势的思想家,而非技法的奴隶。” 这种认知驱动他创立涌现主义水墨艺术,试图以水墨为媒介,构建连接宇宙规律、生命本质与艺术表达的全新语言体系。

  二、涌现主义的革新:从理念到技法的颠覆性突破

  范毓周的艺术创新以 “哲学与科学的融合” 为核心理念。在其代表作 “宇宙之魂” 系列中,他以《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 为哲学基底,将水墨的浓淡与留白诠释为宇宙阴阳两极的博弈、转化与融汇。这种表达超越了传统文人画的抒情范畴,转而探索分形、混沌、涌现等现代科学理论中的宇宙观 —— 墨汁在宣纸的自由流淌不再是随机行为,而是对 “不可预测的创造力” 的视觉化呈现,动态构图恰似宇宙星系的演化轨迹,黑白对比则捕捉着生命能量的迸发与沉淀。

  在技法层面,范毓周将水墨材质的特性发挥至极致:宣纸的渗融性赋予画面呼吸感,墨色从白到黑的无限灰度层级构建出立体的视觉宇宙,而毛笔的即兴笔触则成为哲学思考的延伸。他摒弃传统书画对 “师承” 与 “范式” 的依赖,倡导 “让墨汁自己说话”—— 这种 “去规划化” 的创作方式,使每一幅作品都成为独一无二的 “涌现” 结果,既保留了传统水墨的写意精神,又注入了现代抽象艺术的先锋性。

  三、文化桥梁的构建:在东西方对话中重塑中国艺术话语权

  范毓周的艺术实践始终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他巧妙融合东方水墨的技术特质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元素:在构图上打破对称美学,借鉴抽象表现主义的动态张力;在精神内核上,则坚守道家 “天人合一” 的哲学精髓。意大利艺术评论家贝尔翠斯・瑟录多评价其作品 “弥合了具象与抽象的鸿沟”,认为他通过 “科学理论与艺术创作的联姻”,为国际当代艺术提供了 “东方智慧的解决方案”。

  这种跨文化的创新路径,在国际展览中引发强烈反响。范毓周的作品受邀参与多国艺术展,成为西方理解中国哲学与现代性融合的重要媒介。更具突破性的是,他提出 “让中国艺术被仰望而非俯视” 的理念,直指中国书画界长期存在的 “西方中心主义” 困境 —— 通过将水墨提升至 “道” 的层面,他不仅为传统艺术注入未来性,更在国际舞台上确立了中国艺术的主体性。

  四、荣誉与使命:八旬探索者的时代答卷

  范毓周的艺术成就获得学界与市场的双重认可:他先后斩获东西方艺术家协会终身成就奖、日本国家画院亚洲水墨创新奖等殊荣,并于 2023 年入选 “全国艺术金融十大人物”。但相较于奖项,他更看重艺术对行业的引领作用 —— 针对传统书画 “重师承轻创新” 的积弊,他呼吁艺术家以 “道” 为引领,在全球化与 AI 时代重新定义艺术的本质。这种思考不仅体现在创作中,更通过学术讲座、艺术教育持续影响着年轻一代。

  从历史学者到艺术革新者,范毓周的跨界之路印证了 “笔墨当随时代” 的深层逻辑:真正的创新绝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文化根脉中发现连接未来的密码。他的涌现主义水墨,既是对中国哲学 “大象无形” 的视觉诠释,也是对现代科学宇宙观的艺术回应,更是一位八旬学者对 “艺术何为” 的时代答卷。正如其作品所揭示的 —— 当水墨超越技法成为哲学的容器,艺术便获得了跨越时空的力量,引领着观者在黑白之间,窥见宇宙的灵魂与生命的本质。

  (作者: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孙江林)

标签:
责编:殷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