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 年秋,初中尚未毕业的应卫民从南京插队至浙东农村,就此开启为期 4 年的棉农生活。初来乍到,下地还穿着鞋袜的她,在赤脚劳作的村民眼中,无疑是个“异类”。众人如打量稀罕物件般对她上下审视,甚至有人打起赌来:“嘿,这城里姑娘,估摸过不了多久就得嫁人,一辈子被困在咱这乡下喽!”
然而,应卫民岂会轻易向命运低头。自那以后,她总是袖子一挽、裤腿一撸,一头扎进棉田,拔草、锄地、摘棉花,样样农活都干得娴熟利落。长时间的辛勤劳作,让她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皮肤也被晒得黝黑发亮,可她始终默默坚持,一声不吭。夜晚,在那简陋的屋子里,借着昏黄的灯光,她如饥似渴地“啃”着书本,硬是从大家眼中娇弱的城里姑娘,成长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南京知青。
1972 年,命运的垂青悄然降临。县里给她所在的公社分配了两个招工名额,应卫民凭借漂亮的文笔,在考试中过关斩将,成功脱颖而出,成为黎明小学的乡村教师。为了教好农家孩子,她每日备课至深夜,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1976 年底,应卫民调回南京,任教于市里某中学。学校鉴于她丰富的务农经验,安排她教授生物课程,并送她进修学习。进修期间,她那颗充满求知欲的心“不安分”起来,时常跑去化学班“蹭课”。恰逢学校化学老师短缺,她便获得了深造的宝贵机会。尽管入学成绩不尽人意,但凭借在农村磨砺出的那股倔强劲儿,她埋头苦学,成绩迅速攀升至前列。
回到学校后,她授课风格独特,讲解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课堂气氛活跃,深受学生喜爱。她对学生认真负责,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了如指掌。在全市青年教师优质公开课评比中,她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精彩的教学设计和生动的讲解,一举夺魁。她所教学生在中考化学科目上成绩优异,及格率高达 100%,优分率名列前茅,与顶尖名校不相上下。凭借这些出色的教学成果,她荣获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还两次受邀参与中考化学试卷的出题工作,在教育领域崭露头角。
2007 年退休后,应教学机构邀请,她无偿为学生辅导功课,以满腔的热情点燃了孩子们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助力不少学生考上名校。
退休后的应卫民,一下子没了往日的忙碌,心中难免空落落的。直到有一天,她瞧见家中的几盆花,眼中顿时闪过一丝亮光,一拍大腿,兴奋地说道:“嘿,搞个花墙!”女儿听闻,皱着眉头,满脸担忧地劝道:“妈,打造花墙可不是件容易事儿,这花娇贵得很,您能行吗?”应卫民自信满满地拍了拍女儿的手,笑着说:“闺女,别担心,你妈我啥困难没见过,不会咱就学着来呗!”
2015 年,刚学会开车的她,在安徽和县碧桂园如山湖城购置了一套带园子的房子。她将城里扦插成活的花卉树苗悉心移栽至此,正式开启打造花墙的征程。为了打造花墙,应卫民查阅大量资料,精心挑选适合的花卉品种。她像呵护孩子一样,每日细心照料花苗。施肥、浇水、除虫,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丝毫不敢懈怠。
功夫不负有心人,花苗渐渐爬满墙。次年 4 月 26 日,应卫民旅行归来,一打开院门,满园五彩斑斓的花朵令她又惊又喜。路人见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瞪大眼睛,满脸惊讶地问道:“这是塑料花吗?”左邻右舍看到如此美丽的花墙,纷纷提议建立种花微信群交流经验,应卫民欣然答应。没想到,花墙的照片竟被花卉商家盗用。
应卫民的丈夫,以前全力支持她投身教育事业,如今也积极助力她种花。闲暇之时,两人一同在花园里忙碌,分享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应卫民的一生,从知青到教师,再到“花墙达人”,每一步都彰显着她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那面花墙,无疑是她逐梦生活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