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柏华|清闲才得细欣赏
2025-04-22 15:0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陈柏华  
1
听新闻

  贺知章《咏柳》品读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绿丝绦:绿色的丝带。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这是对的,但仅仅到此还不够。于是就有人说这首诗还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表现手法,增强了诗歌形象性和美感,这也是对的,但依然还不够。

  贺知章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八十多岁告老回乡颐养天年,享受清福。试想一下诗歌的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在诗人的眼里第一印象是柳树吗?显然不是。诗人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里拄着拐杖走出家门儿,也许是为了呼吸一下户外的清空气,也许是为了到户外舒活舒活一下筋骨,但诗人偶然抬眼往远处一望,他惊讶了:他看到了远处有一堆碧绿青翠的什么东西高耸着,而且其高度竟然跟通常的树木差不多高大,也许是因为他年迈眼神儿不好的缘故,或许那时有晨烟雾霭遮挡的缘故。之,他竟就没有能看出那翠绿高耸着的是杨柳树,只是感到那翠绿妆扮起来的什么玩意儿有一棵树那么高。假如诗人当时有其他急务在身,或许他到此也就罢了。但诗人不只是注意到了,而且还有了几分惊异好奇的心思且被吸引住了。

  诗人不由得不拄着拐杖,向那翠绿的妆扮物走去。等走得比较近的时候,诗人才看清了,原来是春天里发芽吐叶开始转绿了的柳树。不过,诗人并没有因此而失望扫兴,他继续靠近那棵柳树,仔细打量着那一条条长长的垂挂下来的柔软的杨柳枝条,观察着、欣赏着那些柳条在柔和的春风里轻轻地飘摆的姿态,于是引发了诗人美好的联想——“万条垂下绿丝绦”。“绿丝绦”是古代达官贵人束在腰间象征其身份的宽大的绅带,人们管这些腰里束着绅带有身份的人叫“绅士”。而绅有红有绿,所谓“红绿丝绦丈二尺,一半束来一半挂”。那丝绦挂着的部分自然是在腰间飘摆着的,跟那垂挂的杨柳枝条颇有几分相像。这个比喻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杨柳枝条的姿态,也写出了柳枝翠绿的色泽,还无意中流露出诗人对自我人生的满意之情。“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是“就近取譬”,即根据自己的生活作比设喻。“丝绦”正是诗人自己固有的装束,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形。让《红楼梦》里贾府上的焦大目睹春天杨柳的这种情形,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眼前的柳枝与丝绦关联在一起的。

  诗人走得更近了,对杨柳的观察更细致了。他面对杨柳枝条上一片片细长碧润的嫩叶,反复地端详着,比较着,每一片竟然都是那样的齐整,那样的碧润,他手里轻轻地触摸着那些柳叶儿,心里也没有少捉摸,于是一个问题陡然从他的脑海里蹦了出来:“不知细叶谁裁出?”思量老半天,诗人恍然大悟,得出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答案。这一答案真可谓“妙手偶得”的神来之笔,不仅突出了大自然的造化之功,更让我们似乎地听到了一位手捋着银须的老人,在和煦的春风里,端详着碧玉一般翠绿的柳叶儿,带着满足惬意的微笑轻轻发出的这一声慨叹:“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脑洞大开,别出心裁,措辞颖的诗句,不只是千百年来让读者为之叫好,估计诗人那时那刻也是特别的欣喜欢愉的。

  这首诗在字面上以精彩的比喻和精巧的拟人手法,状写出了春天柳树可喜的形状、色泽和姿态。其实在对柳树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细节的逐层展现的过程中,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年迈但精神却依然矍铄的老者,怀着一颗好奇欣赏的心,由远及近,一步一步地走向村边或田头那柳树的情形。其中不管是“一树高的碧玉”,还是“万条绿丝绦”,一直到“似剪刀的春风”,表面看是对春天柳树的状写,其实无一不是诗人内心情感态度的呈现。尤其是诗人后站在柳树面前,仔细打量,反复比较的那种专注神情,更让我们感觉到了诗人老来之后,返朴归真的童趣与天真,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告老还乡之后,那种无官一身轻的悠游、从容、闲适的生活状态。

  之,我们只有透过咏柳的现象,捕捉到潜藏在翠柳背后的诗人形象,领会到蕴含在这美好柳树意象深处的诗人悠游闲适的情怀,才算是真的把这首诗读通了。

标签:杨柳枝条;诗人;贺知章
责编: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