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金坤
范石甫先生在书写“双美居”堂名
雅集,源自于古代,乃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之集会也。雅集寻常由志同道合、兴趣爱好者自发而成。雅集地一般为文士书房、茶楼、文化交流会等。雅集期间,士人们可以因时、因地、因主题而即兴创作,或诗词,或书画,触景生情,因情而作。借此可互相交流见解、经验与学问,切磋琢磨,气氛热烈。如此雅集,品茗饮酒,激发灵感,逸兴遄飞,佳作频出,既可增长学养、加深友谊、又能增添情趣、提升境界,文人雅士,乐此不疲。中国文化史上声名遐迩者有三大雅集:“兰亭雅集”“西园雅集”“玉山雅集”。尤其是永和九年三月初三那场微醉,不唯熏发出37首雅诗,更是成就了王羲之千古名篇《兰亭集序》,以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之《兰亭集序》,迄今仍为学书者奉之圭臬。这些雅集不独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之生活情趣和艺术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之文化风貌和思想潮流。此乃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别具温度、深度与智度之独特文化景观,值得后人寻踪、探研与仿效。
我出生于金坛东向之岸头乡(现已隶属于尧塘镇),是地道的金坛人。金坛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即有先民栖息、繁衍、生存于此。春秋时期,金坛属吴地,战国时期为越、楚所割,秦汉归曲阿县,晋系延陵县金山乡。隋末农民起义中乡人自立金山县。武则天时,以茅山华阳洞内有“金坛百丈”,遂更县名为金坛,此名沿用至今。从小我就为“金坛”之名而庆幸。一则,“金坛”象征昌盛富裕之美意;二则享誉世界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道教圣地茅山之部分山岭就坐落于金坛;三则“金坛”出了一位自学成才而举世闻名的数学泰斗华罗庚先生。金坛还有两个别称:一是良常。句曲山北陲为良常之山,文人学士喜用“良常”二字作金坛的别称,以示风雅。如清代书法家王澍,署名即爱用“良常王澍”。相传,秦嬴政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东巡会稽,刻石颂德而还,遂登句曲山北陲,埋白璧一双,会飨群臣,叹曰:“巡狩之乐,莫过山海,自今以往,良为常也。”二是金沙。据清《茅山志》记载:在大茅山东南支山中,有一座叠玉锋,登峰南金星峪俯观,满目金光,原来是“金沙布地”。因而,金坛又称金沙也。“金沙”之称于清代使用普遍,至今还有沿用者,如金沙影剧院等。
人生处处有缘分,别有情趣是雅集。甲辰仲冬,我与爱人参加水北中学初二(1)班毕业43周年聚会之余,顺道拜访了金坛书画界的前辈好友范石甫先生与金坛区美协主席程云仲等。程主席集书画创作与展示教学于一室的“近丘堂”,就位于金坛东环一路138号。此堂号之“丘”,即指儒家学派创始人孔丘,“近丘”,意即追随承继孔子思想精神之谓也。此堂名很好体现了主人仁爱慈善的道德境界与人文情怀。我们喜欢这个儒雅庄重的堂号,也喜欢敦厚仁慈、心地善良的堂主及精力充沛、爽直热情的程夫人,更喜欢500平方米的满墙悬挂自然山水、花鸟人物及笔走龙蛇的书画作品,这是一方别有洞天、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世界。
对于喜爱书画艺术的我们,大凡每次来金坛,几乎都要尽可能地来近丘堂坐坐,喝喝茶,看看画,聊聊天,自然亲切,心情舒畅。就在这次学生聚会后的下午4点钟左右,我们习惯去近丘堂看看程云仲夫妇。其实,我们完全是抱着“相见亦无事,别后常忆君”的平常心态来看望他们的。一进门,夫妇二人都在。当我们喝过茶,谈过天,欣赏过程主席的书画新作之后,我们便要告辞。可程主席却非常诚恳而坚定地留我们享用家宴,他甚为自豪地夸奖夫人的厨艺是很好的,并让我再邀请几位好友一起来聚聚。
程夫人掌勺,程主席传菜。如此默契配合,真乃温馨谐美的妇唱夫随之画面。程主席是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科班出身的高材生,后又赴京拜学书画名师多年,书画兼擅,艺术精进。现于近丘堂一边潜心创作,一边收徒授课,线上线下,门庭若市,人气旺盛。程夫人小严年轻率真,是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她兴趣广泛,爱好多样,尤爱书画与厨艺。大学执教之余,喜爱创作书画,同时协助程主席辅导孩子学书习画。这又是另一番夫唱妇随的默契和美之景象。由于大家比较了解他们夫妇这般文化背景与兴趣爱好,因此,友人们在津津有味地品尝家宴佳肴之际,就平添了几多话头与趣味。一席文友中,数年逾八旬的中国书画大家范石甫先生心情最为愉悦,几乎每一道菜上桌,他都率先介绍其名称与美味。作为程主席的伯乐与引路人,他已多次带领京沪等地的朋友光临于此,堪称近丘堂之美食常客也。所以,他对每一道菜的介绍自是如数家珍。此次雅集,除范先生外,其他皆是首赴家宴者,故听得甚为认真,全神贯注。我静观诸友美味入口,先是满面生春,继而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声。佳肴之美,不言而喻也。
其中有几道菜值得多写几笔。先说“腊八蒜”。这是道冷盘。起初大家都不知为何物。只见似菱米而略小,微微青绿,好生新奇。此乃平生未遇之物也。原来此物却是普通之大蒜头。挟一瓣咀嚼,怪哉,却无一丝辣味,却有微甘之觉,细嫩柔绵,甚是爽口。见大家好奇,程夫人毫无保留地介绍了此物的制作秘法:先将剥开的蒜瓣两头稍微剪掉,再将它浸泡于高度白酒中就容易浸入瓣内。一周后颜色微绿,便可食用。制作方法很简单,但它的食用价值却不简单。它是一道名副其实的药膳美食。它既有杀菌的作用,又具有软化血管、降低 “三高”的作用。可见主人的用心何等之美,不仅提供了开人眼界之美食,而且还奉献了有利保健之良方,仁慈善良之怀,甚是温馨暖心。在当下人情淡薄的世风里,实属难得而可贵。次说一盘热菜“松茸白菜”,松茸是一种纯天然的珍稀名贵食用菌类,被誉为“菌中之王”。白菜乃平常之物,不足为奇。可见,松茸与白菜的搭配,可谓平凡与高贵的有机组合,悬殊天壤,别有意味。尤妙者,则是素菜吃出肉味来,好生新奇,如梦似幻。再说“油焖春笋”。在寒冷的冬季能够吃上葱绿鲜嫩的春笋,美味奇特,令人欣喜。原来,这是将春天的竹笋冷冻于冰箱,以后可随时取用,色泽鲜味保持如初。品尝时只觉脆嫩鲜美,其味甚佳。甚有意味者,其葱绿之色,自然使人容易联想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满眼春色,在冬日中能够感受到美好之春色,颇有“味外有趣”的意外收获。末说“鱼圆桑黄莲子气锅汤”。这是一道身份高贵的煲汤美食,也是一道典型的大补药膳美味。细嫩鲜美的鱼圆与清润温香的桑黄莲子等物的交融一锅而文火蒸煮,出锅后那清香鲜美之味氤氲一堂,不用深吸而自然沁人心脾,真是美极了。嚼一鱼圆,细腻鲜嫩,清香怡人。尝一匙汤,鲜美无比,满口溢香。它与“腊八蒜”一样,都是难得的药膳佳肴。二者药膳皆健体,简凡高贵两相宜。家宴相聚皆挚友,主人深情恒相忆。
十六道美味都上桌后,掌勺的程夫人和我们一起来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此时,老前辈范先生抢先为程夫人斟满一杯白酒,我们也都不约而同高举酒杯,对她精湛的厨艺、难得的佳肴表示赞美与谢忱。平时不大喝白酒的范先生,“老夫聊发少年狂”,只见他酒杯一端,与程夫人酒杯一碰,一声“干了”,脖子一仰,酒干杯空,可谓肝胆皆张,豪情万丈。程夫人也是好酒量,豪情不让须眉,一杯倾尽,极其爽快。她知道,前辈如此破例豪爽之举,完全是出于对自己厨艺的认可、厚爱与褒奖。酒香浓郁,气氛热烈,欢声笑语,高潮掀起。此时,诗人魏彩霞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乘兴献上一首自己创作的现代诗《两棵树》。像范先生以敬酒方式来表达对程夫人高超厨艺赞美与感谢之情一样,她也是要借诗抒情,表达对程夫人同样的赞美与感谢之意。同时献给每一位雅聚之友,希望大家夫妻恩爱,家庭幸福。诗云:“我们是并列的两棵树/手握希望;对望彼此/沧海桑田根深叶茂/深情款款地,面对苍穹……手捻一支莲花/合掌清吟之间/愿为世人撒下爱的美好/寻找清风与明月的模样……我们是并列的两棵树/你有你的凌厉风格/我有我的柔美脉络/诗意长春有畅想的家园……我们是并列的两棵树/彼此守望,婆娑成影/在生与死之间毫不畏惧/在艺术熔炉中百炼成钢。”全诗一共九节,以两棵树鲜明的意象,生动而真切地诠释了夫妇比翼齐飞、共同成长的挚爱真谛。其意象之鲜明,立意之雅正,境界之高朗,与舒婷的《致橡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通过标准纯正的普通话与富有深情的朗诵,更体现出此诗品格精神的高雅与优美。诗人话音方落,便掌声齐鸣。心有灵犀、幽默风趣的范先生接着诗歌的主旨、指着程院长夫妇笑道:“你们俩就是两棵树!”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率真爽朗的程夫人急忙否认道:“我不是树,我是藤。”毕竟生姜还是老的辣,才思敏捷的范先生立即纠正便解释说:“你不是藤,你就是树。所谓藤,则是指你们的孩子。孩子像藤儿一样,在你们的呵护下围绕着你们两棵大树向上生长,最后孩子也长成了大树。”范先生如此睿智、圆满而富于哲理的妙解,无疑拓宽了《两棵树》内涵与外延的情感成分与逻辑力量,委实了得。自然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将雅聚热烈之气氛推向了高潮。由此可见,范先生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书画家,还是一位哲学家。
诗人魏彩霞倾情朗诵自创现代诗《两棵树》
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之后,范先生又乘兴打开了话匣子。他以不紧不慢的语气说道,此前有朋友来近丘堂欣赏过程院长的书画与品尝过程夫人的佳肴之后,夸奖他们的书画与佳肴是世间双绝。作家、诗人魏彩霞则补充道:“画家的画在墙上,夫人的画在盘中”。这两句富有诗意与哲理的神来诗句,即刻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是的,程主席的书画是挂在墙上的线条与色彩交辉的审美艺术佳作,而程夫人的色、香、味、形俱美之佳肴,又何尝不是一幅展示盘中的形态与色彩辉映的审美艺术杰作呢?的确,书画是墙上之佳肴,佳肴是盘中之书画。无论是“夫唱妇随”亦好,还是“妇唱夫随”也罢,总之,他俩的结合,就是最佳最美最般配的结合,也是物质与精神高度融合的双美呈现。于是,我便提议,索性将他们集创作、教学、画展与起居于一体的近丘堂另命名曰“双美居”。此名典雅庄重,名副其实,寓意吉祥,大家一致叫好,拍手称美。接着,我又提议,乘着范先生兴奋之心情,趁热打铁,请范先生将“画家的画在墙上,夫人的画在盘中”两句诗与“双美居”题名当场挥毫书之。范先生微笑颔首,欣然同意。程主席急忙转身去准备纸墨笔砚,只待范先生展示“常在篆隶行草之间”的宝刀不老的书法风采。
范石甫先生书写诗句后雅友们与其合影
我们随着范先生来到书画创作室,其学生小柏早就铺好宣纸,压好镇木。范先生点上一支烟,悠然吸着,然后提笔蘸墨,轻松愉快地写下“画家的画在墙上,夫人的画在盘中”14个老道大气而流畅的横幅大字,一气呵成,别有神韵。在书写的过程中,大家静静地欣赏着,品味着,比划着,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与范先生交往数十年矣,还是第一次见他现场挥毫作书,在场的大部分友人也都是首次近距离观赏范先生作书。他那运笔的疾徐,用墨的浓淡,排字的疏密,技巧法门,奥妙所在,全收眼底,尽饱眼福。就连学书50余年颇有沈尹默书风的同学好友任兄也连连感喟道:“亲睹范先生作书,启发良多啊。”在范先生将要落款时,范先生停下笔,要我想几句话说明书写诗句之缘由。大家首先想到今日雅集的日子,是阴历初九日,而雅集人员正好是九人,正是机缘巧合。而“九”这个数字,则有着非凡的象征意义。其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既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指地之极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同时,九又与“久”同音,寓意健康长久。其二、由于“九”与“韭”谐音,小孩破学启蒙都要食韭菜。春节后,出门做工、经商之人一般要到初九这天才离家启程,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兴旺发达。其三、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之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帝王之位称“九五”。帝王称“九五之尊”,等等。总之,“九”是一个象征吉祥、富贵、长久、福寿、尊严、智慧、天赋、奉献等丰富意义的完美数字。更何况是初九日有九友雅集呢。这正是近丘堂及九位雅友千载难逢的福分多多、吉祥满满的良辰吉日啊。
在温暖如春的氛围中,范先生欣然写下了诗句产生之缘由:“甲辰十一月初九,九友相逢赏画饮酒品佳肴,兴中得句。”因临时作书,没带印章,大家便按年齿顺序分别签名,然后按手印。兹雅集九友者,除范先生最后题款外,依次为:金坛特级教师任建中,江苏大学教授、博士李金坤,原金坛一中校长张洪武,金坛区美协主席程云仲,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家、诗人魏彩霞(笔名相宜、至美),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严蓓蕾,书画爱好者丁宝丽,范石甫书画弟子、金坛盐湖城老总柏宇涵,最终题款者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南鸡范”、著名文人画家范石甫先生。从九友的年龄看,从四零后、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到零零后,年代甚全。从职业看,有画家、作家、教师、商人;从身份看,有专家、教授、博士、学者、干部等。基本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阶层与成员的时代气象与精神风貌。如此雅集,内涵丰富,意义非凡。接着,范先生又书写了“双美居”堂名,前面几幅都不太满意,范先生一连写了三幅,直到最后一幅他自己满意后才搁笔。此幅落款是:“美画佳肴同一堂,李金坤先生撰名,范石甫题”。我能与著名书画大师同幅合作并合影留念,实乃三生有幸,今宵难忘。
作者与范石甫先生手书“双美居”堂名前合影
在范先生书写完“画家的画在墙上,夫人的画在盘中”诗句与“双美居”堂名之后,诸位友人又趁范先生书意正浓之时,抓住难得之机遇,如张洪虎、柏宇涵、小丁,还有我,都先后请范先生书写了各自的斋名与堂名。一看时间,范先生在未喝水的情况下一直站着书写已近两小时。一位“八零后”的老人,却能如此精神矍铄、不知疲倦,且和蔼可亲,毫无大牌架子,敬仰与感戴之情油然而生。范先生何以如此精神高张?除了书画者寿、身体硬朗的因素之外,主要还是今宵非同寻常的别具情怀与深意的雅集激发了他的意气与豪情。此之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也。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当下,能与爱好相同、志趣相投的友人雅集一堂,少长咸集,高朋满座,品茗赏画,品尝佳肴,吟诗挥毫,这本身就是一件难得的喜事。好友雅集,觅得初心,雅事归来,情趣来归,焉不令人欣欣然快哉耶?
值得一提的是,从范先生书写开始到结束,程主席都非常用心地开通了现场直播,使得范先生书写时的专注神情、友人们的欣喜情状、现场气氛的和谐美好,都及时传播于广大书画爱好者,让他们也分享着雅集之快乐。较之于1600余年前以王羲之为首的兰亭雅集来,其传播之速,受众之广,实在是当今高科技发达带来的极大便利。料想王羲之一帮雅集文友们倘若九泉有灵,当会颔首艳羡的吧。
雅集再美终究散,寒风微微作别还。近丘堂中双美品,人间有味是清欢。因诗书画而结缘之九友就这样怀揣着美味、美画、美书、美情依依惜别了。可以想象,此时人们心中当会有一个共同美好的愿望:雅聚常有,清欢长留,友情长久,天地长和!我们相信,难得一遇的近丘堂雅集,将会成为金坛文艺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回家的路上,一系列问题忽然接踵闪现于我的脑海:为何现在人们的情分日益淡薄了?为何诗与远方日益模糊了?为何精神家园日益荒芜了?问题种种,根因在于:一切为物累所致。人们都挤在一座独木桥上,各自为金钱名利、富贵荣华在疲于奔命。在他们的心灵空间,找不到一丁点儿诗意情怀与远方美景的清新绿地了。所以,在我们周边你所看到的是一张张焦虑疲惫的面孔,听到的是一声声喊累叹忧的声音。“放开眉上锁,得酒且高歌”。找点时间,找点空间,约三五好友,谈诗文书画,吟诗挥毫,不亦乐乎?即如近丘堂家宴雅集一样,邀数位志趣爱好相同者,品清茶,尝美食,吟诗词,赏书画,气氛和谐,其乐无比。如此,则有益身心健康,提升文化品位,增进友谊智慧,陶冶人文情怀。雅集实在是一件情趣双美、快乐人生的最佳形式之一。人生苦短,理应快乐。德国哲学家尼采说得好:“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朋友,若要烦忧少,请君物累抛。邀知己同道,赏诗画妙奥。近丘堂双美,雅友情谊牢。快乐很简易,全在觉悟高!故笔者乐于记述良常近丘堂雅集点滴,愿与读者诸君共勉也。
(作者系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