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由江苏省文化艺术基金赞助“长江文明 万里流韵——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展”,在南京博物院展出。该展中嵇亚林绘制的百米长卷以长江流域馆藏精品文物为描绘对象,让静态而神秘的千年宝藏通过书画的载体,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走出博物馆,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使人们不用亲身奔赴长江流域各大博物馆,便可了解长江文明的历史发展。画展无论是主题创作、绘画形式,还是文化传播,都令观者眼前一亮,感到震撼。这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文物活起来”的一次生动实践。百米长卷主要体现出三个“新”,一是跨文化融合的出新,二是让馆藏文物活起来,三是绘画载体的出新。
跨文化融合的出新
百米长卷“长江文明 万里流韵——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将馆藏文物和绘画相结合,我们知道文博和绘画是两个不太相同的文化,文博主要是考古,绘画主要是制作,如何将两个不太相同的文化融为一体,一直是文化艺术界探讨的话题。跨文化融合,其实就是“文化移情”;也就是交际的双方在交际中有意识地去除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从自身文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便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更好地感知、领悟和体会另一种文化,并顺利完成交际目的。该画展以长江文明为主题,用绘画的形式再现长江流域的精品文物。长江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牢牢凝聚在一起的精神文化纽带。因此,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就是要发挥长江“心脏地带”的功能作用,将辉煌灿烂的长江文化,化作中华文化代表性符号,化作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精神文化力量;这是弘扬长江文化的现实意义。“长江文明 万里流韵——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展”正是响应时代号召,将弘扬长江文化和长江文物相结合,在不同的文化框架内找到共性和相同的点。该百米长卷以长江流域19个省、市、自治区60多个遗址出土的160多件代表性文物为创作题材,通过精妙的艺术表现,再现了长江文明的辉煌历程,体现了一种新的跨文化融合。
让文物活起来
让文物活起来,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物与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与传承,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乎民族团结、凝心聚力的一件大事。“让长江文化遗产活在生活中”这是近年来长江沿线文博界正在探索的重大课题,长江沿线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共有不可移动文物 30.6 万余处,占全国总量的39.8%,形成了青藏、巴蜀、滇黔、荆楚、湖湘、赣皖、吴越七大文化片区。去年,“2024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举办,长江沿线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及全国各地的15名专家齐聚山城,为长江文化创新发展提出宝贵建议。文化遗产如何让它活起来,许多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少好的建议,比如建立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文化产业、文化创意、包括文化数字产业等。
“《长江文明万里流韵》——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展”是从绘画的角度,另辟蹊径,通过描绘长江沿线博物馆的160余件馆藏精品文物,让文物说话,使文物鲜活起来。比如作品《铜佛像》,画上题识说:“南朝梁,2007年南京德基工地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南京六朝佛像出土不多,此尊残体佛像在同时出土的类似佛像中最为完整。其背面记有铭文,‘大通元年八月二十三日’超越敬造供养。”从画面和文字注释,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尊残体佛像是南朝梁时期建造的,画面真地实再现了这尊佛像的容貌,向观者讲述南朝梁时期南京的佛教故事,体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的诗意。再比如作品《击鼓说唱俑》,画上题识说:“东汉,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国家一级文物。说唱俑以泥质灰陶制成,头上戴帻,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肩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嬉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活现一俳优正在说唱的形象。此件击鼓说唱陶俑被称为‘汉代第一俑’,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反映东汉时期高超陶塑艺术水平。”通过《击鼓说唱俑》,我们可以了解到东汉时期的民间文艺,向观者展示了中国古代民间说唱文艺活动的场景,那诙谐、幽默的击鼓说唱滑稽戏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还有作品《鸮尊》,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讲述中国的酒文化:作品《吉象有尊》,湖南省博物馆藏,向向观者展示古代商务、外交的礼品等等。这些文物绘画作品刻画细腻,形象生动,使观者不仅领略到长江文明的历史发展,而且消除了人们在博物馆中观赏文物所带来的枯燥和视觉疲劳,丰富了观者的文化阅历。
绘画载体的出新
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画创作的重要题材,长江两岸的自然风光,历史文物,风土人情深深地吸引着历代画家,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作。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南宋夏圭的《长江万里图》、赵黻的《江山万里图》、明代吴伟的《长江万里图》、清代王翚的《长江万里图》、现代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等。2023年8月由江苏省国画院主办的《长江春色图》在南京展出,全院36名画家和理论家被分为5个创作小组,深入长江沿线各地区,克服种种困难,历时一年创作出了生态艺术与主题性绘画相结合的《长江春色图》;形成了“一创”“三新”;“一创”是开创了一个首例,由江苏省国画院众多美术工作者携手创作,历时一年完成百米以上的长尺幅画卷;“三新”是创作视角新、艺术笔墨新、表现元素新。2024年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指导、中国国家画院主办,邀请全国 160 余位艺术家和专家参与的 “守护好一江碧水——中国国家画院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巡展”在重庆美术馆举办,引起很大反响。
这些绘画作品基本上是以长江沿线的自然景色为描绘对象,反映了长江两岸壮丽的河山。而“《长江文明万里流韵》——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展”则是从长江沿线的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为描绘对象,用文物来讲述长江两岸的历史文明,反映长江文化的生生不息,让千年宝藏在画卷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从绘画的载体上看,历代所画《长江万里图》是对长江的总体描绘,是长江形象地反映;而后者是对长江的局部的描绘,是长江抽象的反映,是将文博与绘画的有机融合,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形式,使中国画创作又有了新的载体。笔者以为历代画家所画的《长江万里图》,与“《长江文明万里流韵》——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一个具有开拓性的绘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