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菜
□ 朱松林
家乡东台毗邻的“高宝兴”(高邮宝应兴化)地处里下河地区,水产品特别丰富,慈姑因其产量大、易生长、好存储,号称“水八仙”之首。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生活贫困,物资贫乏,尤其是冬季,农村的蔬菜品种非常单一。借助里下河地区水路交通发达的优势,“高宝兴”的慈姑刚出产就沿着河流贩卖到东台的村村户户了。
冬季是农闲的季节,农民都把主要精力和心思放在盖新房和子女婚嫁上。每当看到有村民买慈姑,我就能猜出哪家准备盖新房、哪家姑娘要出嫁、哪家小伙要结婚了。要是我家买慈姑了,我就觉得快过年了,有好吃的了。
印象中,那时的慈姑也就两毛钱一斤,卖慈姑的人几乎清一色的“高宝兴”口音:“都是自家产的,吃不完,能卖一分是一分,过年的开销和小孩开春的学杂费就指望慈姑呢……”
他们很大方,结完账后,可再送一簸箕。现场根本见不到讨价还价的“口舌官司”,“民淳俗厚、质朴纯正”体现得一览无余。有时行船的卖家没饭吃,庄上邻居还主动邀请他们来家中吃个家常便饭,一来二去,有的都成了朋友,至今还有往来走动。
慈姑可切片炒着吃,也可切滚刀烧肉,也可煮熟当冷菜,还可以磨浆做淀粉。总之,慈姑是那个年代农村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其中,黄芽菜、百叶、慈姑、大蒜合炒是农家宴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当然除此之外也没有更好的招待菜了。
那时物质条件很艰苦,但农家有事,大家的参与、帮衬度很高,几乎是“一家有事,全庄忙活”“男女老少齐上阵”。尽管餐桌上没什么菜,但农民们知足常乐,把黄芽菜、慈姑、百叶、大蒜合炒自嘲为“国菜”。
慈姑不仅是很好的食材,据史料记载,其性微寒、味甘微辛,具有润肺止咳、清热利尿、消散结节、改善睡眠等功效。在那个医疗水平和条件有限的岁月里,这或许是农民身体壮实、鲜有生病的原因之一吧。
久而久之,“国菜”就在家乡一带家喻户晓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和深入,原来需要一个星期才能船运而来的慈姑,现在汽车运输几个小时就能到了;原来只有冬季才能吃得上的“国菜”,现在一年四季365天可天天吃到。
如今,农村的生活日新月异,物质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改善。“国菜”自然与时俱进,原先的配料中又增加了咸肉,百叶则换成了“后港五香干”。
“国菜”也从原先农家宴请餐桌上的无奈之选,变成了如今东台农家大小宴席上的一道“压轴菜”。在乡厨大师傅的精心烹调下,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国菜”有些相形见绌,但却仍能登上“大雅之堂”,原因大概就在于其作为菜肴之外的延伸意义:时刻警示我们要忆苦思甜,不能忘记过去的苦日子,不能忘记勤俭持家的传统;时刻提醒我们要艰苦奋斗,不怕吃苦,努力拼搏;时刻激励我们要行稳致远,珍惜幸福生活,勇于迎接风风雨雨的洗礼。
“国菜”已流传四十多年了,也见证了家乡四十多年来的发展变化,但“国菜”的象征意义从未改变,并且还在不断地升华和丰富:苦中寻乐的乐观精神、勤劳致富的意志品质、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与时俱进的传承创新……
其实,“国菜”就是一部家乡奋斗史、致富史、发展史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