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打造世界美食之都的“苏味非遗”叙事与文明共振
2025-03-07 11:0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宇  
1
听新闻

  序章:千年文脉里的文明坐标

  当“春节申遗”成功的喜讯传遍神州,苏州这座以千年文脉为经,万亿产值为纬,织就了一幅人文与经济交融的“双面绣”,也正以一道荠菜春卷、一枚鲜肉蛋饺,向世界解码东方文明的“苏味”基因。在这里,年味不只是红绸灯笼下的烟火气,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人文对话——苏州城市学院首开的“苏味非遗”课程,将课堂搬进老灶台、菜市场和博物馆,让青年学子在擀面杖与炒勺间触摸文明的温度。申遗时代的苏州,正以“苏味”美食为纽带,串联起人文经济的创新链、家国情怀的传承链,以及文明互鉴的全球价值链。

  荠菜春卷:从田间到世界的舌尖经济链

  姑苏城东,葑门横街的晨曦中,荠菜青翠的叶尖上凝着露珠,也凝着苏州打造“世界美食之都”的雄心。这株平凡野菜的旅程,恰是长江下游之畔、太湖流域的江南农耕文明与现代产业融合的缩影:田间劳作的新农人、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电商直播间的流量,共同织就了一张覆盖三产的人文经济网络。

  在苏州城市学院“苏味非遗”课程的实践课上,学生们跟随老匠人学习春卷皮的擀制技艺。面粉与水的比例、手腕力道的轻重,这些曾被视作“日常经验”的细节,如今被转化为可量化、可传播的非遗数据库。当年轻又稚嫩的手掌抚过祖辈的擀面杖,传统技艺不再囿于家庭厨房,而是通过产教融合的模式,孵化出“非遗‘苏味’创新美食”的乌米春卷,“文化伴手礼”春卷苏扇等新业态——一道春卷的价值,正在从舌尖蔓延至产业链的每个环节。

  蛋饺与鸡汤:教育赋能的代际传承

  若说荠菜春卷是苏州递给世界的名片,蛋饺则是这座城市写给未来的家书。在苏州城市学院的实验室里,来自30多个专业70多名大学生正用分子料理技术解构蛋饺的黄金弧度:高速摄像机记录蛋液流动的轨迹,3D打印技术复刻月牙造型的力学美感。这种“科技赋能传统”的探索,恰与苏州打造“世界美食之都”的定位不谋而合——既要有老字号在平江路山塘街慢炖百年的鸡汤,也需工业园区高新区里元宇宙厨房的创新创业。

  课堂外,“苏味非遗”课程更将触角伸向苏州大地的各个街道社区。银发族与Z世代共聚社区食堂,一边包蛋饺一边录制短视频;新苏州人在非遗工作坊里,用苏州话念着“蛋饺馄饨落汤鸡”的童谣。当“苏味”美食的香气飘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道家常美食已悄然成为跨代际、跨文化的交流媒介,诠释着打造“世界美食之都”应有的包容与活力。

  年味的根本使命:文明互鉴的苏州方案

  “春节申遗”成功的深层意义,在于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提供了柔性的中国智慧。在苏州的年夜饭桌上,荠菜春卷与鲜肉蛋饺被赋予新的使命:它们是打造“世界美食之都”的普通成员和品质认证,是本科高校非遗课程的教学生动案例,更是文明对话的味觉桥梁。

  苏州城市学院的“美食人文地图”研究团队,正用大数据追踪春卷在全球餐饮市场的流动轨迹——从横滨中华街的改良版,到纽约唐人街的复古风,每一处革新都是文化适应的生动注脚。而苏州工业园区和高新区内的食品创新中心,则将苏式年味解构成分子颗粒,再重组为符合国际标准的素食春卷。这种“传统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智慧,正是苏州打造“世界美食之都”向全球输出的发展范式。

  结语:炊烟升起处,皆是家国情怀

  当苏州的炊烟融入世界美食之都的星空,我们看见的不再是老灶台前的三代同堂,更是教育、产业与文明的融合:高校课堂里,非遗技艺化作可传承的知识体系;市井处菜市场内,太湖“水八仙”贴上了区块链溯源码;国际展会上,蛋饺与鹅肝酱同台竞艳……让人更为激动的是,此刻,在姑苏阊门皋桥头的老宅里,我和家人们围坐在八仙桌旁——老人用颤巍巍的手将荠菜馅料轻放在春卷皮上,父亲则讲述着“苏味”家常美食的秘方,孩子们举着手机拍摄每一个细节,而远在海外定居的表妹正通过视频连线同步包着“跨国春卷”。金黄的春卷在油锅中翻滚,蛋饺在鸡汤里沉浮,镜头内外此起彼伏的笑声与香气交织,恍若一部流动的非遗传承纪录片。

  这桌由祖孙三代共同完成的年夜饭,既是苏州打造“世界美食之都”的精彩答卷,也是“苏味非遗”课程的生动实践——老人手中的传统技艺、青年指尖的数字传播、孩子们眼中的人文魅力,正如春卷皮包裹着不同时代的滋味,在“春节申遗”成功的历史节点上,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当孩子们的奶奶将第一枚春卷夹入孙辈碗中,她传递的既是过年的味道,也是苏州的人文和历史:以家庭为最小文化单元,用美食连缀起代际记忆;以高校为创新引擎,让非遗技艺跃入国际视野;以城市为文明平台,让“苏味”美食化作世界语言。

  且让这桌团圆饭成为一扇窗——窗外是平江路灯笼映红的流水,是七里山塘桨声摇碎的月色;窗内是人间烟火的文明史诗,是苏式生活的精致美味。也让这桌团圆饭成为一扇门——门外是古典园林的清幽雅致,是千年古镇的烟火美味;门内是世界遗产昆曲的婉转韵律,是国家非遗评弹的悠扬腔调。

  在这里,每一道“苏味”美食都在讲述同一个故事:当家的温度遇见城市的格局,当非遗的匠心相拥世界的目光,春节便不再只是中国的节日,而是人类共同找寻文化根脉的永恒仪式。

  这座城市的年味,早已超越地理的边界。它是老字号得月楼松鹤楼餐桌上的松鼠鳜鱼,是陆稿荐杜三珍老灶台上沸腾的老卤,是南新路裕面堂里百吃不厌的苏式汤面,是叫花鸡、乌米饭的非遗制作技艺,也是苏州城市学院教室内实验室里跳动的数据流;是阿婆篮中荠菜的泥土芬芳,更是青年创客云端的美食元宇宙。每一道“苏味”美食都是文明的种子,每一次咀嚼都在书写:关于如何让千年文脉在全球化时代生生不息,关于如何以“苏味”美食为舟,载着家国情怀驶向人类文明的星辰大海。

备注:

 

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社会教育(社科普及)重点资助项目:《社科普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案例研究》(24SJA-09)、苏州市“江南文化”品牌建设2024-2026重点工程项目、苏州城市学院校级教改 “应用型本科学生跨学科学习参与的知识壁垒及改善策略研究”和苏州城市学院校级重点建设课程《江南苏味美食营养与非遗技艺》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张宇,苏州市姑苏区人大代表;苏州城市学院康养产业学院负责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负责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苏州市多模态数据融合与智慧康养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文正智库研究员,太湖研究院研究员,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和培训基地校级负责人,江苏省食文化研究会课题研究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苏州市健康管理学会副秘书长。

标签:春卷;苏州;美食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