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入姑苏,满眼是江南。江南,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幸运儿。我的家乡,苏州,更是江南文化里最典型代表。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独特的诗意和韵味,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难以忘怀那一抹根植于江南文化里的“苏味”飘香。
一方水土,一方风味。“苏味”,就是苏州的味道,江南的味道。苏菜、苏面、苏糕、苏点、苏茶,这些都是“苏味”的组成部分,既是苏州人对家乡最深沉的感官记忆,也是海内外游客品味苏州情调最直接的味蕾体验。与古典园林、昆曲、评弹、刺绣等,共同组成了一个与众不同、令人神往的苏州。一座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行于街头巷尾,走在园林古镇,仿佛穿梭在一幅幅水墨画中,每一步都踏着千年历史的厚重,每一眼都映着江南文化的深邃。
春天,是烟雨江南的柔情。当柳絮轻飘,桃花盛开,苏州便抹上了青春的淡妆。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在古典园林里,春意盎然,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而苏州的春天,又怎能少了那一杯香气四溢的碧螺春茶?在园林中,觅一处幽静,泡上一壶,看着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品一口,清新的茶香在口中回荡,让人心旷神怡。若是再能咬上一口青团子和酱汁肉,直乎:此食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
夏天,是荷塘月色的清新。当艳阳高照,古典园林里却清凉宜人。漫步于曲折的回廊,听着潺潺的水声,闻到池塘边阵阵荷香,让人忘却了夏日的炎热。此时,一碗碗冰镇的苏式绿豆汤,一块块香甜可口的苏糕苏点,还有那一笼笼荷叶粉蒸肉,皆是最诱人的美味。
秋天,是桂花飘香的丰收。当金黄的银杏叶铺满道前街,当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城市中,秋天便来了。此时,走于小道上,踩着沙沙作响的落叶,感受着宁静和美好。在诗意的秋天,一只只阳澄湖、太湖的大闸蟹,一碗碗喷香扑鼻的苏式汤面,还有那一块快诱人心脾的扣肉,都是最令人回味的佳肴。
冬天,是银装素裹的静谧。当雪花飘落,覆盖在古城寻常百姓的屋顶,像极了心中最美的地方。此时,姑苏城内幽静深沉。走在白雪皑皑的小径,望着雪花覆盖的亭台楼阁,感受着冬日别致的美。而苏州的冬天,一盆盆热腾腾的藏书羊肉汤,还有那一碗碗香甜可口的糖粥,一块块的诱人食欲的酱方,是生活中最温暖的慰藉。
苏州的美,有自然风光,有人文气息,有历史厚重。在这里,你可以听到悠扬的昆曲和评弹,看到精致的苏绣和核雕,品尝到诱人“苏味”佳肴和糕点。苏州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江南文化气息,气息里到处都是苏味飘香,让人如痴如醉、如梦如幻。
在苏州,你可以漫步于小巷中,感受着古城的宁静;你可以在茶馆中品茗,听着昆曲和评弹,享受着悠闲的午后;你可以在古典园林中畅游,欣赏亭台楼阁、假山和池塘,感受着历史的沉淀。
如今,苏州正在积极打造“江南文化”品牌和世界美食之都。于“江南文化”品牌而言,苏州借助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民俗风情,将古典园林、昆曲、评弹、苏绣等文化瑰宝精心打磨,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为“福气之地”添砖加瓦。通过举办各类高品质文旅活动,吸引着中外各地游客前来苏州,领略“江南文化”的魅力。同时,苏州还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商贸、科技的有机融合,让优秀传统的“江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和传承基地,让“苏味”饮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飘香四溢,让更多人感受到“江南文化”的独特韵味和无穷魅力。
2024年,苏州还给“吃货们”带来了“大礼包”,政府发布了《苏州饮食文化振兴计划》,目标是努力打造世界美食之都,同时到2025年,全市餐饮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全年餐饮营业额亿元企业超30家,千万元企业超400家。文件中提出了苏州饮食振兴的三个子目标,包括规模总量、产业体系、饮食文化。布置了六大任务,包括产业提升、传承传播、品牌提档、美食赋能、人才培养、服务提质行动。通过以上举措,既能提升“苏味”饮食文化的影响力,还在促进人文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如,举办“文商旅+美食”推广活动,包括推出八周美食攻略、美食公交专线等。此外,苏州还通过举办“苏味”美食各类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推广“苏味”饮食文化。
作为苏州市属唯一的公办本科高校,苏州城市学院积极响应政府号召,2024年在苏州地区高校中首开江南文化苏味美食课程,即《江南苏味美食营养与非遗技艺》,被评选为校级重点课程予以建设,其独特的“文化和科学‘吃’的课程”理念,打破传统课堂的界限,将美食与产业、文化、科学紧密结合,通过课堂内的“苏味”美食制作与品鉴,推动食品产业与文化商贸旅游、健康养生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为苏州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努力让“苏味”美食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更具竞争力,也为苏州打造世界美食之都努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苏州,我的家乡,一个充满江南文化韵味令人向往的地方。在这里,我快乐生活,感悟人生,每天都迎接着希望和美好。无论我走到哪里,透着江南文化的“苏味”飘香,都将是我心中最温暖最熟悉的记忆。
作者介绍
张宇,苏州城市学院康养产业学院负责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负责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苏州市多模态数据融合与智慧康养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文正智库研究员,太湖研究院研究员,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食文化研究会课题研究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苏州市健康管理学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