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节日,是假期时间最长和最隆重的佳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把春节作为一年当中最大的欢乐祥和节、亲友团圆节。我虽然己有数十年没在老家农村过年,但是小时候过年的年味,至今历历在目,记忆尤新。在农村过年,有着与城市完全不同的味道。
杀猪过大年
杀猪,是农村过年必做的一件事情。在我们淮北农村,只要家里有饭吃,都要养头猪。小时候,父母常对我们讲:“养猪就是攒钱,是积小钱换大钱"。猪食用的是家里的剩菜剩饭和自己加工的猪饲料,还经常到田里打来一些猪草。一般情况下,都是春天到集市买猪苗,辛辛苦苦喂养一年,春节前长到百把斤重时,把它卖掉或者宰杀。农村有专门会杀猪的屠宰手,对个头再大的猪,都能手到擒来,一刀致命,然后用热水退毛洗净,把猪肉分割开来。我小时候在农村很喜欢看杀猪,远远地在一旁凑热闹。如果是自己家杀猪,孩子们高兴的不得了,因为家里一段时间会有肉吃。杀一头猪,自己家吃不了,就卖一些给乡亲们。今年你家杀,明年我家杀,轮流着杀猪过年。五、六十年代,农村生活相当困难,多数家庭养不起猪,常年吃不到肉。只有等到过年的时候,才会想方设法买回一点肉来,让一家人解解馋。因此,在我的记忆里,过年时吃的猪肉特别香。我们农村的孩子最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的时侯,才能吃上猪肉。
过年吃美味
过年,最隆重的是吃年饭,是全家人大团聚的时候。各地的习惯不一样,南方把年饭放在年三十的晚上,叫吃年夜饭;在我们老家,吃年饭放在年三十的中午。为了把年饭做得丰盛,大人们年前要忙乎好几天。以前,北方农村过年家家都要蒸馒头,年前蒸出几锅馒头,放在竹蓝子或者芭斗里凉起来慢慢吃。馒头蒸得多的人家,到了出正月还没有吃完。北方农村过年还有炸烷子的习惯,把猪肉、萝卜和大葱跺碎,和上面粉,上油锅炸出来就是烷子。在我的记忆中,用绿豆面粉炸出来的烷子吃起来最香。烷子既可以做菜,也可以烧汤。也是年前把烷子炸好,过年和年后食用。烷子会猪肉和粉丝、大白菜,是农村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好菜。我记得,小时候母亲炸出来烷子香喷喷的,很诱人,我时常抓着吃。包饺子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美食,年初一早上必须吃饺子。饺子也要提前包好,年初一早晨一家人起床后,一起下饺子吃。以前农村生活再困难,过年时也要买两斤猪肉包顿饺子吃。农村过年家家要放鞭炮,放鞭炮的时间有讲究。在吃年饭前和年初一早晨吃饺子前,都必须放鞭炮。既是为了喜庆,也是为了敬神灵和敬祖宗。过年,是一年中吃得最好的时候。小时候真正的年味,是对过年美食的深深回味。
家家贴春联
农村过年,对贴春联非常重视,也十分讲究。不是请会写毛笔字的先生或学生帮助写春联,就是到集市上买一些回来。在家中贴滿春联和福字,说明家庭人丁兴旺,幸福美滿,也期盼来年五谷丰登、生活丞丞日上。贴上春联,才有过年的喜庆和欢乐。
农村尊门神,首先要贴门联。门是家庭的脸面,是最耀眼的地方。一般来说,家中有门的地方都要贴春联。门联包括两部分:门心贴画像,门边贴对联。过去,农家喜爱贴以“关公"为代表的门神。门神很威武,能帮助守家护院,带来平安。门边再配上祝福国泰民安、家和万事兴等方面的对联。门联也有紧跟时代的内容。比如:抗美援朝时期,家家大门上贴着解放军和志愿军战士手握钢枪的画像作为门神,门边配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对联;到了大跃进时期,门心贴的是高产丰收和火箭上天的画像,门边配上“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对联;到了文革时期,门心上贴的是红卫兵的图像,门边配上“不忘阶级斗争、坚持斗私批修"筹方面的对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门心上贴的是揭批“四人帮"的画像,门边配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面的对联。这些画像和队联都是从市场上买回来的。
其次,农村也敬灶神,要贴灶联。以前农村都有贴灶联的习惯,一般贴的是灶老爷画像,两边配的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
再次,是敬财神。在堂屋中间贴、供财神像,在粮仓上贴“福"字和“年年有余"的对联。
另外,还在正对大门口的树上或墙上贴上“出门见喜”的对联等等。
贴春联的时间,一般都是在过了小年以后至年三十之前。每年农村到了过年时间,处处是春联,家家一片红,充滿喜庆祥和氛围。我从上小学开始,就喜欢和父母一起贴春联。上中学以后,父母叫我为自己家里写春联,也帮邻居家里写,不再请别人写了。每年写春联成了我展示才华的机会,为此而感到骄傲。
拜年走亲戚
大年初一,是相互拜年的时候。农村人拜年就是男女老少相互串门子、走亲戚。为了接待乡亲们上门拜年,家里要提前准备一些点心和瓜子之类的零食,供大家享用。最喜欢拜年的是年幼的孩子们。他们拜年时不仅有东西吃,还能得到大人给的压岁钱。大年初一的早晨,孩子们起得特别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给长辈们瞌头拜年。头瞌了,长辈总不能让孩子们空着手,多少要给点压岁钱。拜年得到的压岁钱,成为孩子们一年中的零花钱。
从年初二开始,是农村人集中走亲戚的时候。一年中,各家各户忙忙碌碌,过年时抽出点时间走亲戚。后辈们要在过年时带些礼品去看看自己的长辈亲戚,表示孝心和增加亲情。特别是闺女出嫁后,过年时必须回娘家看看父母亲人,也是女婿登门给岳父岳母拜年的时机。走亲戚时,为了让大人和孩子有面子,必须穿上最新的衣赏。那时家里再穷,在过年时父母也要想尽办法给孩子们做件新衣赏。孩子多的人家,如果没有钱给每个孩子都做新衣赏,就先給老大做件新的,然后把老大穿过的衣服改一下给老二穿,再把老二的衣服改给老三穿。这样依着次序改,就都有了新衣穿。
结伴看大戏
过年期间,正是农闲时期,是农村人休息和娱乐的好时机。在年后的一二个月里,为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各级都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这期间是农村文化生活最活跃的时候。到我们淮北农村演出的,既有本地传统的梆子戏、花鼓戏、泗洲戏,也有河南豫剧等。除此之外,还有唱皮影、说大鼓书等一些民间艺人走村串乡演出。我们村也时常邀请一些剧团到村里唱大戏,有时一次唱两三天,让本村群众过一把戏隐。我小时候最喜欢看戏,只要听到哪个集镇或村庄唱戏,就与小伙伴们一起赶过去观看,跑几里路看戏也不嫌远。看戏,更增添了农村的年味,成为农村过年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