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油炸麻叶
2025-01-21 16:5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李玉  
1
听新闻

  小时候在晋北老家过年,能吃到麻叶,自然是非常高兴的。

  麻叶与麻花一字之差,但两种美食的知名度却相差很大。麻花显然早已红遍大江南北,尤其是著名的“天津大麻花”以及北京等地的“小麻花”,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的。老家过年也做麻花,但量比较小,不如麻叶做得多。一则因为工艺要求较高,制作过程相对复杂;再则因为比较费油,成本较高。麻叶的成本当然也不低,但易于批量生产,而且含油量不太大,更适合于长期食用。

  麻叶与麻花的共性就在于“麻”,何以叫做“麻叶”与“麻花”,无从考证。我个人猜测,与使用胡麻油有关系,胡麻油在北方,又称“麻油”。其实,胡麻油并不“麻”,而是香。从语源上来讲,“麻”最早的指意之一是麻类植物,如荨麻、大麻、天麻、疏麻、胡麻、芝麻等。其中,胡麻,又称“黑芝麻”,主要生长在北方地区,是很好的榨油原料。胡麻油色泽晶莹透亮,香味中正淳厚,富含亚油酸、亚麻酸与维生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功效,非常有利于健康。

  小时候家里的胡麻油是短缺物资之一,平时饭碗里的油花,是可以数得清楚的。只有过年时,父母会比较慷慨地用一二斤胡麻油去炸几升面的麻叶。炸过麻叶的胡麻油,又用来调和菜品,尤其是炝热之后,加入葱、姜蒜沫,倒入一盘子酸菜之中,“欻啦”一声之后,香气立刻扑鼻而来。用滚烫的胡麻油炸出的麻叶分外好吃,每逢炸麻叶,就像炸油糕一样,会香飘很远。当然,油烟也大得很,家里的小孩子或身体虚弱者是不宜在场的。

  除了胡麻油,麻叶的好吃还与材质有很大关系。麻叶基本是用白面做成的,但白面有不同等级,从市场购买的有“特一”“特二”“标准”“普通”各种。“特一”粉自然最好,因为加工精度高,面粉颗粒细,面筋含量高,麸皮几无,色泽洁白;其它各种虽然尚不至于说“自郐以下”,但品质肯定等而下之。比如“普通粉”就只适合于日常食用。用于制作麻叶的多是比较好的面粉。

  小时候正值计划经济晚期,难以买到机制面,过年炸麻叶用得都是自家石磨磨出来的面粉。磨面的小麦是很小的一块自留地种出来的,有时村里的大队也会给村民(那时叫“社员”)分发一些。不管是自家种出的还是从队里分到的小麦都得靠人工去磨成面。我小时经常参加这种家庭劳动。想到可以“吃白面”,再苦再累,嘴上也不抱怨。

  麦收之后磨好的面粉,除了零星吃一点外,大多要留到过年时蒸馍馍或炸麻叶。蒸馍馍用得是“头道面”,大概相当于如今市场上的“特一粉”,或者“特精粉”。制作麻叶则一般使用稍次点的面,尤其是对洁白度要求不高,因为要掺入糖稀或黑糖等;加上油炸等原因,麻叶的外观呈现金黄色,因此面质白不白,倒也没有多大关系。

  糖稀一般是家里用胡萝卜制作馅团时敖出来的。过年包饺子、蒸包子,需要用到大量的胡萝卜丝,于是家家户户便会提前将数十根萝卜用镲子擦成细丝,然后放在锅里煮熟,再分别与其他菜肴及碎肉混合搅拌成饺子馅或包子馅。煮过萝卜丝的水,家里不会倒掉,而是继续用慢火敖,到最后锅底便会出现黏黏稠稠、色呈暗红的糖稀。小孩子有时会悄悄用筷子挑一点,放在嘴里咂巴,大人们往往随便喝斥两声:“偷吃鬼,这是用来炸麻叶的。”我偷吃糖稀的时候不多,也从未被妈妈喝斥过,她有时还会主动将敖好的糖稀用筷子头蘸一点放在我和弟妹的嘴里,问一声“甜不甜”。我们点点头,她就说“等做出麻叶更甜”,我们便不再偷吃了。敖好的糖稀被保存在一个小瓶子或小罐子里,留待过年做制麻叶时用来增加甜度与色泽。一般是涂沫在麻叶的夹层与表面,多用点糖稀会使麻叶又甜又好看。

  麻叶的好看,与其形状也有一定关系。油炸出的麻叶,中间有个不规则的小洞,看得出两层面皮紧密地盘结在一起;两端各有两个胀开的方头形面球,很像小孩子嘟起的嘴唇。麻叶两头翘,中间凹,棱角方正,乍一看,还有点迷你“孩儿枕”的印象。加上刚出油锅,色泽亮丽,带着星星点点的油泡泡,散发着浓郁诱人的香味,让人顿时味蕾大动,心情大好,食欲大增。

  制作麻叶的工艺并不复杂。将醒好的面团揪一块置于案板,撒上薄面,擀成薄饼,涂上糖稀或黑糠;再用另一块同样大小的面饼覆在上面,用手压实;然而用刀划成条状,再分成大约一寸长半寸宽的夹层面片。接下来就要进行一次次的纯手工操作,方法倒也不难:拿起已经制作好的长方形面片,用手指在中间边压边划,使之形成一个不大不小的洞。这个洞如果太小,不利于后续操作;如果太大,炸出的麻叶显得松松垮垮,不太好看。该洞不仅用于提升麻叶的美观度,更主要的作用在于增强麻叶的结构。操作者会将长方形面片的一头朝一个方面弯曲,然后从这个洞中穿过,再适度拉伸一下。经过这样的工序,麻叶的两层面皮就被紧密地缠绕在一起,油炸过程中不仅不会散脱,而且会形成两头张开、中间收紧的造形。这种操作办法不仅省事,而且利于批量制作,这也是麻叶能成为过年大众美食的另一个原因。

  在南京工作生活二十多年了,经常想起小时候过年吃的油炸麻叶。前两天老家的侄儿在微信中说给我寄点麻叶,我担心路程太长,他说用顺丰快递寄,没想到不足两天就到了。打开包裹,老家的味道与儿时的记忆顿时扑面而来。(李玉)

标签:麻叶;麻油;麻花
责编:邓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