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力余|使民族精神爆发火花——范曾《拜谒聂耳墓》研读
2025-01-15 07:2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蒋力余  
1
听新闻

  拜谒聂耳墓

  范曾

万壑松风绕翠峦,冰河铁马忆当年。

丰碑渐着苍苔色,一曲浩歌天地间。

  《拜谒聂耳墓》一诗创作于1984年春,最早收录于《范曾吟草》,亦收录《范曾艺文集》第八卷和《范曾诗稿》《抱冲斋诗存》。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以音乐来坚定民族意志、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斗争精神,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曲者聂耳,他的艺术创作在中国音乐史上无疑是一座不朽的丰碑。郭沫若称聂耳为“人民音乐家”,“他是天才音乐家,又是革命者。”凤凰网发文说:“从云南走到全国,走向世界的人民音乐家聂耳,是我国新音乐的先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音乐运动的杰出代表,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面光辉的旗帜。”苏联文豪高尔基在《鹰之歌》一诗中写道:“即使你是死了,但是在勇敢和坚毅的人们的歌声中,你永远是他们的灵魂,是活的榜样,是傲慢的号召,向着自由前进,向着光荣前进!”这移赠于聂耳也是恰当的,聂耳是我们民族的雄鹰。

  (聂耳塑像)

  “万壑松风绕翠峦”,描写聂耳墓的环境,象征聂耳的精神如苍松翠柏长存于天地之间。聂耳墓在云南昆明西山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有一片缓坡,松柏森森,绿树丛中,长眠着人民音乐家聂耳。“万壑松风”自然象征着英烈的精神永垂不朽,也暗示读者,聂耳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诗人是画家,聂耳墓自然是一幅庄严肃穆的画卷,景色的描写给人以整体印象,突出了画作的主体意象。聂耳仅仅活了二十四个春秋,而他的生命湛发出了绚丽的火花,他的艺术创作将生命激情与时代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诗人看到葱郁的松柏之中矗立着洁白的塑像:身披风衣,右臂抬起,凝眉蹙目,仿佛正在构思一部音乐作品。聂耳墓的碑前雕有花环,洁白无暇。围绕半个墓碑的是人物浮雕,展现了聂耳笔下中国工农群众在资产阶级压迫下的苦难和反抗,以及“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坚强意志。浮雕左侧刻有田汉的挽诗:“一系金陵五月更,故交蕾落几呑声。高歌共待惊天地,小别何期隔死生!乡国至今沦巨侵,边疆次第坏长城。英魂应化狂涛返,好与吾民诉不平。”诗人描写英烈墓园的苍松翠柏,无疑象征着一代英烈丰功伟绩千秋永驻。

  “冰河铁马忆当年”,形象描述聂耳的艺术创作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看到聂耳的塑像,唱起国歌,自然追思那个铁蹄蹂躏、烽火连天的时代。“冰河铁马”无疑化用了陆游的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为何看到聂耳的墓园会想起“铁马冰河”呢?因为聂耳以音乐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云,用音乐激励全国人民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抵御日本侵略者。聂耳的创作是一首首音乐的史诗。部分作品反映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如《开路先锋》《大路歌》《码头工人》《新女性》等等,描绘了工人阶级肩负历史重担、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英雄形象,他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准确刻画工人阶级形象的作曲家。他的爱国歌曲影响甚广,如《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自卫歌》《告别南洋》《春日谣》《前进歌》等,都以具有号召性的音调和果敢的节奏,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革命精神。唱起这些歌,让我们不忘民族昨天的苦难,不忘先烈的英勇牺牲,不忘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丰碑渐着苍苔色,一曲浩歌天地间。”描写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和对中国音乐事业的卓越贡献。“丰碑渐着苍苔色”,具体描写聂耳的墓碑,仿佛是一座艺术的丰碑耸立在民族文化的夜空之中,这块丰碑已着满了苍苔,说明聂耳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但人民没有忘记他,没有忘记他的卓越贡献。崇高的艺术具有永恒的价值,艺术家创造的美永远具有穿越时空的感染力与震撼力。“一曲浩歌天地间”,赞美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伟大意义。1935年,聂耳听说电影制片公司在筹备拍摄影片《风云儿女》,内容是号召文艺青年起来抗战,走与民众相结合的路。故事梗概是田汉写的,后因田汉被捕入狱,由夏衍写成电影剧本,田汉被捕前危急仓促,主题歌的歌词没有用稿纸或其它书写用纸来写,而是写在一张包香烟锡纸的衬底上。聂耳得知此事,立即跑去找夏衍,主动要求为主题歌谱曲。许幸之在《忆聂耳》中回忆道:“聂耳那主动要求工作的作风,那种热情,坦率而诚恳的年轻音乐家的气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感到他仿佛是一团火,在我面前燃烧着,连我自己的心也被他点燃起来。”他以极大的热情彻夜不眠地投入了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那充满爱国激情的歌词使他热血沸腾,脑海中闪现出一个个画面: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们铸成钢铁长城,与侵略者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往直前……一幅幅画面化成了一个个铿锵有力的音符!的确,经典音乐节奏的美,旋律的美,本质上是生命的美,民族精神的具象表达,有天风海雨般的震撼力,与宇宙声律一致,与人类文化所表达的高雅性情一致。

  《拜谒聂耳墓》,这是一首咏怀胜迹之作,通过对人民音乐家聂耳墓园的景色描写,追思聂耳在极为短暂的人生历程中,将自己的人生经历、热血才情发之于音乐之中,创作了一首首记录时代风云的音乐史诗,激励中华儿女为独立自由而英勇奋战,作为国歌,无疑是民族之魂的真实写照。从音乐本体来看,聂耳对中国新音乐的贡献是巨大的。聂耳从我国民间音乐中吸取了营养,他的创作呈现壮丽瑰奇、时代感强烈的美感特征。如《金蛇狂舞》的欢快明丽,《翠湖春晓》的舒缓幽静,《义勇军进行曲》的悲壮激越,将个性化、诗意化、时代感糅合为一,听来摇人心旌,震人魂魄。聂耳不仅是一位政治上的革命者,而且也是艺术形式的创造者。他除了塑造工人阶级和其他受压迫阶层的独特形象之外,体现作为一位艺术家的独创性之外,他在歌曲创作的技法和结构上也体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聂耳的英年早逝,是中华文化的重大损失,但他创造的美永远扣人心弦,他的精神长留于天地之人间。诗人怀念聂耳,讴歌聂耳的光辉业绩,让我们不忘历史,不忘先烈,居安思危,常怀忧患意识,自觉地捍卫国家民族的利益。诗作意境浑穆苍深,拓展出广阔的联想空间。

  音乐是人类的伟大创造,音乐之美是给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无竭的精神能源,净化我们的心灵,鼓舞我们的意志,记录时代的风云,推动社会的进步。美的音乐是心灵火花的爆发,体现出强烈的感染力与震撼力。聂耳的创作使民族精神爆发火花,他以热血才情铸就了音乐的史诗。

  (本文选自《抱冲诗艺研究》,作者系湘潭大学教授、荣宝斋沈鹏诗书研究会理事、沈鹏介居书院院聘艺术家、著名文化学者、诗书画美评家、诗人)

标签:聂耳;塑像;铁马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