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有天文台的城市是不一样的,因为这意味着这座城市始终有一道望向星空的目光。
中国有天文台的省会城市只有五个,其中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是中国人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研究机构,被称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南京钟山之巅的紫金山天文台,留下了很多的故事,三十年前,我还是一名记者的时候,曾经去紫金山天文台拍摄狮子座流星雨,那天晚上,紫金山天文台附近的山上全是人,所有的人都在仰望星空,寻找划过夜空,转瞬即逝的流星。
原创舞剧《向苍穹》根据章剑华长篇纪实文学《向苍穹——中国天文学发展三部曲》改编,以中国近代天文学的百年发展为脉络,以著名的天文学家发现“中华星”为主线,歌颂天文伟业,礼赞时代英雄,讲好中国故事。
张钰哲是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首任台长,他年轻时在曾远赴海外求学,在国外首次发现了未知小行星,并将之命名为“中华星”。回国后,随着抗战爆发,在战乱的颠沛流离中他坚持天文观察和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他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天文事业中,不仅与学生发现了又一颗未知的小行星,并参与到东方红1号卫星轨道的计算工作,推进国产天文仪器的研制,向年轻人普及天文知识,为新中国天文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和张钰哲个人的故事相呼应的是中国近现代的天文发展史,特别是新中国在天文、航天邻域取得的夺目成就。
将长篇纪实文学改编为一部原创舞剧,将文学的表达改编为舞姿的展现,《向苍穹》是一次相当成功的跨媒介的艺术创作和探索,总导演祝玉峰、陈静将原著中文学性的描述,转换为舞蹈空间性的舞台呈现,突出了舞蹈作品形象性、象征性和抒情性的特点,通过视听融合的表现,将原著的精神内涵完整、丰富地表达出来。
《向苍穹》将张钰哲发现的“中华星”用一个中国红衣的古代女子的形象来表现,并且贯穿始终,她既是一个星辰的具像化,同时也是张钰哲心中所追求的光明的化身,同样,舞剧中也将北斗七星,将宇宙星辰大海的不息运行,用群舞的方式展现出来。
这种将无生命的“物”以有生命的“人”的方式进行舞蹈表现,《只此青绿》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水准,《向苍穹》也充分挖掘了题材内容,同样进行了相当具有表现力的编创,同时群舞的表现与舞美背景上的星座图交相辉映。
《向苍穹》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其实是由一条张钰哲的线索和一条新中国的天文发展史的线索交错展现的结构,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变迁紧紧扭结在一起,个人命运的起伏,与时代的跌宕紧密相连,互为呼应和映射。
《向苍穹》的舞美设计师邬羽乔延续了在陈静导演之前《舞之以民:千顷澄碧的时代》中设计的风格,有抽象的大的色块和线条的构成,也有具象的紫金山天文台和满天星宿旋转的宇宙空间,在抽象和具象的组合中结合舞台空间,和演员的表演一起构成绚烂的表演空间。
南京这个拥有紫金山天文台的的城市里,我们穿梭于忙碌的日常,却有机会在舞台上,和张钰哲和无数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的人,和这个城市中的每一个人,一起仰望苍穹,看见辽阔的星辰大海,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人生漫长,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