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睿田|山是牛首山 城是南京城
2024-11-14 17:2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白睿田  
1
听新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是热爱,是理想。行走在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时常听到有人提起牛首山:牛首山又名天阙山,是金陵四大名胜之一,素有“春牛首”之美誉,这里吸引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成为江苏现象级旅游景点。

  时光在指缝间划过,今年是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开园9周年,我在牛首山工作5个年头,算上2016年来此实习以及大学旅行,与牛首山缘分超8年。山顶的朝霞、山间的步道、林间的晚风,深深地滋养了牛首山人,它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感受到生命中的美好与珍贵。

  与牛首山结缘源于大学时期,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三五好友沿着天阙路徒步上山,彩色山林在丝丝云雾的笼罩下唯美梦幻,站在山巅,看云卷云舒,望远处新街口、河西高楼耸立,万里长江天堑变通途,高铁疾驰而过,恍惚间坐上过去通向未来的时光列车。从此,我爱上这里的一草一木,绵长文脉。

  “青年者,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从初到牛首山之时,便一直怀着满腔热血投入到工作中,秉持着高度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将学校里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所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无数次迎着朝霞上班,伴着星辰下班。正因如此,5年来,我变得更加严谨、细致、认真,获得省市区一些荣誉和认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妙笔生花”是我进入宣信中心工作后的考验,高质高效写好各类材料始终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在我正式接触文字工作后,如撰写部门材料、通讯稿件、党政信息、园区简报、园区青年工作等,被组织派往江宁区委、区政府跟班学习,思路逐步调整,用词精雕细琢,每次终稿上交,让我觉得任重道远。近年来,通过参加培训、座谈交流研讨、深入调研等方式,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同事学、向群众学,着力提升业务能力水平。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培养自己深入思考的能力,撰写理论、评论、散文散见《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南方周末》《新华日报》《江南时报》等,近期撰写《向上看看与向下看看》一文在《人民日报》刊登。

  “事无巨细,皆须尽力而为”,我遇到许多优秀、善良的人,他们陪伴我度过了美好时光,见证了我的成长,珍藏着太多的感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参与编著《红色印记:江宁革命先贤》(南京出版社),成为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的鲜活教材;疫情期间,被组织派往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和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开展防疫工作,战疫故事刊登在《新华日报》《学习强国》等,与爱人一道前往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参加江苏省暨南京市新婚夫妇向革命烈士献花仪式,接受精神洗礼;见证了金陵小城·燕集里精彩亮相、牛首山希尔顿酒店盛大开业、牛首·希见广场建成运营等城市变迁;参加了“数智牛首”数字化平台项目建设,进一步探索数字化发展之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牛首山文化创新发展;参与了青年干部职工能力素质提升培训、宣传员培训、牛首十二讲堂、牛首青年说、拍摄保障、景区大客流保障、重大活动接待等,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令人惊喜的是,牛首山从昔日废弃矿坑华丽蝶变为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文化名山,持续占据旅游目的地榜单前列,跃升为江苏旅游业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些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所有牛首山人的辛勤付出以及广大游客的自发力挺。每每想起,心中满是热爱。

  江苏南京,是我的故乡。南京于我,我于南京,已经结缘近30年。我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学习,在这里工作;说的是南京话,喝的是长江水,吃的是淮扬菜;用脚步丈量丰富的历史遗产、深厚的文化底蕴,用镜头记录人间烟火的诗意江南、活力迸发的发展脉动,用笔触感知开放大气、包容创新的城市品格和人文特质。

  未来的征途漫长而光荣,青年有为,奋斗无悔,牛首山人将继续用心、用情、用力讲好牛首山故事,奋力书写南京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标签:南京;天阙;江苏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