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时代苏绣传承发展之策
“无远弗届——姚建萍苏绣艺术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行
2024-11-06 22:26:00  来源:江南时报  
1
听新闻


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时代苏绣传承发展之策

“无远弗届——姚建萍苏绣艺术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行


  10月30日,由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简称省艺研会)主办的“无远弗届——姚建萍苏绣艺术学术研讨会”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行。会上,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姚建萍的苏绣之路和艺术成就,纷纷发表了精彩点评。

  省文联主席,省艺研会会长 章剑华

  姚建萍在苏绣艺术上实现了“六个跃升”,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跃升,提出“绣随时代”的新理念,在技法、材料、工艺上进行大胆创新,尤其注重内容的创新,突出现实题材和时代主题;从仿制到原创的跃升,她认为仿制作品不是自己的真正作品,只有原创性作品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作和艺术品牌;从小件到大作的跃升,如今苏绣艺术已进入展厅和公共空间,需要有大幅的作品,要在形式、内容和技法上进行转化,立足大时代,关注大题材,创作大作品,形成大气象;从工艺到艺术的跃升,注重从书法、国画、油画、摄影及舞蹈等艺术样式中吸收艺术元素,并大胆运用复杂丰富的色调,巧妙处理光影明暗的自然转换关系;从沈绣到姚绣的跃升,形成了完整的“姚绣”体系,包括“姚绣艺术”和“姚绣品牌”,“姚绣艺术”以“融针绣”为主体,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和时代特征,“姚绣品牌”是把艺术生活化、刺绣产业化,实现人文与经济的有机融合;从制作到传承的跃升,积极倡导和参与苏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注重培养更多年轻人,并竭力推动苏绣传承与文化产业的结合。

  国家文物局一级文物鉴定专家,苏州大学博物馆馆长、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张朋川

  姚建萍在青年时就拜苏绣针艺大师徐志慧为师,得到了苏绣多种绣法的真传,为其在苏绣艺术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工艺美术事业单位改制时,她成立了刺绣研究所,坚持生产与研发并重,提高技艺与加强学养并重,在危机中找到创业的动力,勇占刺绣艺术的制高点。同时,她努力磨炼技艺,不受某一类针法的局限,综合运用各种针法,称之为“融针绣”,丰富了刺绣的表现力,在大型主题性刺绣、肖像刺绣等方面,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峰。为适应刺绣艺术市场消费群体和需求的变化,她从家庭作坊生产、店铺营销的旧经营方式,转变为现代企业经营模式,成立了姚建萍刺绣有限公司,涵盖科研、策划、生产、营销、人才培养等方面,打开了新的发展局面。姚建萍刺绣艺术发展之路,代表了这一代刺绣工艺美术者奋斗的历程,也是当代中国刺绣工艺发展的缩影。

  省艺研会副会长,著名书法家 王卫军

  姚建萍大师对传统苏绣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良和升华,形成了独具姚氏刺绣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的姚绣。在继承传统针法的基础上,姚绣大胆创新,引入乱针、融针等新型针法,特别是独创了韵光绣,把丝线对光的反射、折射融入作品全局,使针法更加细腻、灵动飘逸。姚绣不仅涵盖传统题材,还紧贴时代脉搏,关注当下重大事件、历史人物,打破了传统苏绣题材的小而雅,翻开了刺绣宏大叙事的新篇章。在姚绣中,飞禽走兽、河海云山,世间万物皆可入绣,并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和情感。姚绣更加注重艺术表达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姚建萍大师每一幅作品的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她的独特感悟和对时代、对社会、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深情表达,让观者沉浸其中,感受到艺术的强大感染力。

  南京图书馆原党委书记,省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 韩显红

  姚建萍大师是苏绣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人物。她的艺术特色是将书法、绘画、摄影、雕塑等多种艺术门类以及光影变化等融为一体,与传统刺绣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她在中国刺绣行业中的领军地位。她的作品具有创新性,从悠久的苏绣传统中走来,兼收众家之长,开拓了艺术表现的审美领域,并创造性地呈现出苏绣的艺术特色;具有时代性,她的创新在于将对时代精神的感悟渗透到创作中,并以新的思考理解前人技法,将刺绣融入现代生活,走向大众,走进公共共享空间;具有艺术性,特别讲究造型结构和构图的和谐处理,大胆运用丰富色调,追求色彩反差和色彩互补,巧妙处理光影明暗的自然转换关系,烘托出强烈而又斑斓多姿的色彩效果。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设计家研究会原副秘书长,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朱龙泉

  姚建萍一步一个脚印,从十万绣娘中脱颖而出,把先辈优秀的刺绣技术融会贯通、发扬光大,不仅在实践中认真学习西洋画的轮廓、色彩、透视、光影、虚实等技术,还高度重视创作团队成员的培训,为创作大幅的原创作品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经历几十年的努力,她一步步走过了“热爱苏绣”“为之奋斗”“攀登高峰”这三个层次,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还多次被选作国礼,为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她认准了方向,一直在创作的道路上前进,永不停步,为“苏州刺绣”的振兴和辉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王焕

  姚建萍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创作题材上,她创新地提出了“绣随时代”的理念,坚持原创艺术道路,致力于歌颂主旋律,创作出一系列反映时代精神和风貌的苏绣作品。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苏绣题材的限制,使苏绣艺术做到了传统手工艺面向当代的转换。在技法层面上,她继承了苏绣两千多年的传统技艺与手法,开创了独特的“融针绣”风格,这是一种以融合为原则、以变化为手段的综合刺绣艺术,结合了苏绣的经典技艺,针法灵活多变,善于进行虚实结合的处理。在色彩搭配上,她追求与环境光线的冷暖变化相协调,将色彩与线条的粗细变化相结合,以表达光影与温度的对比,实现了作品在丝光、虚实、层次、色彩和气韵上的独特艺术效果。

  南京大学教授,省青年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协理事 尚荣

  姚建萍大师的苏绣作品重在一个“美”字,既从传统绘画艺术、自然物象风景中去发现美,也从古人诗词意境和文人情怀中去体味美,再加以对画面的整体把握、格调掌控,因而表现得温雅妥帖、赏心悦目,能引发共情。同时,也贵在一个“真”字,她用真心感受世间万事万物,用真情倾注创作构思,旨在表现自身所理解、倡导、推崇并呼吁的人心人性、至情至爱,不仅有自然之真、人性之善,更具家国之情。此外,姚建萍的作品还肩负着主题性创作的责任、非遗传播的重任,以及用刺绣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她用手中的针线,绣出自然之真、人间之善、艺术之美,构筑起如梦如幻、魅力无穷的艺术殿堂。

  江南时报社社长、总编辑 管云林

  苏绣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新闻记录。记录是研究作品的前提,包括影像和文字记录。我们从《新华日报》老报纸中,找到了从1995年起到目前为止关于姚建萍的30多篇报道,生动记录了姚建萍的发展历程。从《姚建萍苏绣艺术亮相中国美术馆》到《用一根银针绣出时代旋律》,从《她用国礼讲述苏州故事》到《姚建萍的2014》,这些报道为苏绣的传承发展留下了宝贵资料。在当下全媒体时代,如何进一步讲好苏绣故事?如何讲好姚建萍作为“针尖上的芭蕾舞者”的精彩故事?需要艺术家用作品说话,需要传媒人深入挖掘,梳理出以姚建萍为代表的苏绣人的思想脉络、工匠精神和发展历程。下一步,我们希望能围绕姚建萍40年来的艺术创作成就,围绕“原创性、当代性、思想性、国际性”等方面做好挖掘和宣传,多角度传播好姚建萍“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守正创新,绣随时代”的故事,助推苏绣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 衡正安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代表性传承人的姚建萍,在传统刺绣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了苏绣的独特技艺。在沈寿等众多苏州老艺人的言传身教、精心呵护和各级政府的培育下,她率领的苏绣团队正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刺绣艺术语言,以“姚绣”的独特形象,成为新时代苏州、江苏乃至全国刺绣的一张靓丽名片,并走向了世界。苏绣以其独特的刺绣工艺和文化内涵,在富庶的江南水土中有着别具一格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品质,在当下可谓一枝独秀,名扬海内外。姚建萍的刺绣不仅给人带来艺术上的审美享受,几十年的奋斗历程和不断探索的艺术精神同样显得珍贵,特别是工匠精神、与时俱进的追求和融汇创新的意识,对当下艺术界特别是青年艺术家具有启发意义。

  南京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庆

  姚建萍大师的作品从形式逻辑来看,具有强烈的形式美,绣稿几乎都是极具视觉形式美的画面,其中的构图、造型、结构、光影、色彩等要素均经过千锤百炼的推敲,与针法的结合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从商品逻辑来看,具有强烈的技艺美,苏绣作品作为一种产量极为稀少的手工艺产品,每一件作品都由千针万线构建而成,独一无二而不可复制,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奢侈品的技艺美。从文化逻辑来看,具有强烈的意蕴美,姚建萍大师不仅继承了传统苏绣艺术的文脉,而且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追求,开创了当前苏绣艺术全面发展的新局面。从技术逻辑来看,具有强烈的社会美,姚建萍大师倡导将“画面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相融合,将“写意和写实”相融合,将“江南之美的含蓄婉约和创新文化中的激情奔放”相融合,让苏绣的表现力得到了继往开来的发展。

  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省艺研会副会长,著名国画家 陈国欢

  姚建萍大师独创的“融针法”赋予了古老艺术新的生命,它做到了几个维度的“融合”:将多种针法相融合,针随时变,比如在平针绣基础上加入乱针绣技法,以增加表现力;将创意与设计相融合,缺乏原创性的绣稿是当代刺绣的痛点之一,而姚绣注重创意设计,告别复制,走上原创之路;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既传承传统,又超越传统,实现技艺演化、理念转化、工艺进化;将主题与时代相融合,无论是大型公共作品甚至国礼,还是日常实用的物品,姚绣均能突出时代主题,具有较强的当代气息;将艺术与生活相融合,刺绣源于生活,是从“女红”发展而来,逐渐走向艺术,姚绣将这两个方面进一步融合,开拓了艺术新的空间;将现实与审美相融合,姚绣把握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探索传统美学内涵的时尚表达,复兴了一种生活境界、审美理想。

  人民文学出版社原主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文艺评论家 王干

  姚建萍的苏绣艺术不仅融入了中国山水画的境界,还成功借鉴了油画、摄影、水彩画的元素,最值得一提的是融入莫奈、梵高等西方现代主义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手段,做到了洋为中用,为“融针绣”创造了无限可能。她的艺术面貌是融合多元的文化艺术,让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交融互鉴,为她的苏绣艺术提供了广阔空间,时而温婉细腻,时而热烈奔放,有光影的相生,也有现代与古典的巧妙融合。她的苏绣艺术空间正不断拓展,经典图案不只停留在绢丝组成的平面,也蔓延至典雅的服饰和布艺家具等,与人们的生活有了更紧密融合,在触摸到新天地的同时,也萌发了新的生命力量。她还关注数字化技术对非遗的影响,积极探索数字化助力苏绣产业化发展的途径,通过推出数字非遗苏绣作品等方式,为苏绣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广阔的空间。

  省文联副主席,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姚建萍

  记得2015年我成为刺绣界首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的艺术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次在扬州再次举办个展和研讨会,是对这10年来我率领团队在研究、传承、创新等方面探索实践及其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我关于青年传承人培养、非遗回归生活、苏绣与当下审美和年轻人结合等课题思索探讨的肯定。这次研讨会还总结梳理并提出了“姚绣”体系,是在创作之上进行的理论提炼,是更高层面的升华,这是我的重要收获,让我非常兴奋和感动。我备受鼓舞,将率领团队继续为苏绣非遗事业奋斗不止。

  姚绣品牌创始人,全国优秀中青年民间工艺美术家,姚建萍之女 姚兰

  母亲以身作则,为我和妹妹树立了独立、自尊、自爱、自强的女性形象,是我们的榜样。2015年,我第一次参加母亲的学术研讨会,至今已经10年了,也标志着我正式传承苏绣非遗已有10个春秋。专家学者们提到,如今的姚绣变得更加拥抱生活、更加贴近人民群众,这的确是我们目前探索和转型的方向。母亲卓越精彩的刺绣作品丰富了姚绣的内涵,让姚绣技艺更加完善和科学,而我们年轻一代则在此基础上,致力探索姚绣在当代环境中的产业化发展道路,让姚绣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对于我们来说,在刺绣领域,母亲和许多优秀的苏绣艺术家是一座座高山,我们要向她们学习,学习艺术性的思考,学习工匠似的劳作,保持初心,勇担使命,用属于年轻人的激情,创造苏绣发展的新局面。

标签:苏绣;苏绣艺术;艺术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