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
□ 孙锡晗
在连云港港口的半山,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满身的时光印记,让人无法忽略它的历史,仅37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历经风雨沧桑。
孩儿时的老街,云台路、胜利路和连高公路串在一起摆成一个不规则的口字,而中间的临海路从中把这个口字隔成两半。漫步在连云港老街,青石板裹挟着过往的风霜雨雪。
在童年的记忆里,街边叮叮当当的声音,就像是定时闹钟,总是无情地打破我的美梦,将我从睡梦中拽回现实。从被窝里探出脑袋,嘟着嘴,满脸的不情愿。而爷爷,总会笑眯眯地看着我说:“别生气了,我带你去吃临海路的包子。”一听到“去吃包子”,我立马精神一振。
我只爱吃临海路那一家的包子,皮薄馅足,汁水充足。我常常被他家刚出炉的包子烫得龇牙咧嘴。轻轻撕开包子的表皮,滚烫的肉汁瞬间就涌了出来,手烫嘴也烫,常常将一个包子吃得乱七八糟,爷爷也不帮我,只是看着我哈哈大笑,那一条条皱纹也在这欢乐的氛围中悄悄爬上了他的脸庞。
傍晚时分,金色长满了小镇的角落。吃完晚饭,大人们带着自家的孩子出门纳凉。人们三五成群,凑在一起聊聊家庭琐事,邻里八卦,说得不亦乐乎。孩子们自然是聚在一起玩着永不过时的游戏。老街的布局是中国传统的街巷格局,四合院形态,弯弯曲曲,岔路极多,如果不是十分熟悉的人,是很容易走丢的,我们玩这个游戏常常要玩上两三个小时,直到天完全暗下来。
我气喘吁吁地跑在青石板的小路上,奔跑声、喘息声不住地回荡在小巷中。我很害怕被同伴抓住,只能尽力跑快一点。一不小心迷路了,这一段的青石小巷,似乎没怎么来过。许多的残墙断瓦,像是经历了什么摧残,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日寇侵略留下的犯罪证据。
风吹树动,树叶跟随风的方向摇散了一地的夕阳。这场景美极了,但我无心观赏,我找不到回家的路。怀着忐忑的心情,继续往前走,巷子很深,走过一半,瞧见巷子的拐角,一个老爷爷坐在板凳上,戴着老花眼镜,低头修一只脱胶的鞋子。地上一个收音机正放着我听不懂的吟唱,身旁还有一只猫,卧着听。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滞了,我不知道自己听了多久,周围的一切都仿佛变得模糊而遥远。突然,从远处传来伙伴们的呼喊声,回过神来,循声疾奔。
本打算隔天再去找找老爷爷,可从那天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和那只小猫,那首曲子也再未曾听过。直到长大,偶然间听到了《牡丹亭》,才知这原是一首昆曲。
“原来这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那天我便是为这一句停下了脚步。
老街青石板路承载了我所有美好的童年,记忆中的老街是喧闹的、嘈杂的,街头巷尾有着各式的叫卖声、孩子的打闹声,还有大人们唤孩子们回家吃饭的呼喊声……
而今重走旧路,青石小巷的人似乎更多了,街上叫卖的吆喝声更响亮了,还搭配着音响,这里有许多的外地游客,一路行去热闹非凡。看着老街小巷的繁荣,我不禁为家乡感到高兴。一时兴起,记忆里的绿豆凉粉勾起了我的馋虫,跟随记忆的路线,去找寻它的“根据地”。风景依旧,凉粉未尝消逝,却不再是童年的味道。